首页> 中文期刊> 《黑龙江医学 》 >医源性胆管损伤

医源性胆管损伤

             

摘要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普及,胆管损伤发生率约在0.19%~0.7%,开腹手术约为0.4%.发生原因主要有肝门和Calot三角解剖不清、胆囊炎症、解剖变异、电凝使用不当、技术失误、术中出血等.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胆管外科学组编写的<胆管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指南>(2008版)进行损伤分型及损伤部位的确定.对于术中即时发现的损伤,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并应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肝胆外科医师进行处理.术后因胆漏或梗阻性黄疸而确诊,处理时间与远期效果关系密切.术后胆漏者,若引流通畅,影像学检查腹腔内无胆汁潴留,应观察治疗.胆漏3个月未能愈合或后期引起胆管瘢痕狭窄者,不适合内镜或介入治疗时,应行胆管修复手术.胆汁性腹膜炎,原则上应行胆管及腹腔引流,3个月后,再考虑行胆管修复治疗.梗阻性黄疸待胆管扩张后再行修复手术.后期胆管损伤的处理,根据胆管损伤的部位和类型,应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内镜和介入治疗.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和督导是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