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广西植物》 >会仙喀斯特湿地三种典型植物叶片碳同位素(δ13 C)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会仙喀斯特湿地三种典型植物叶片碳同位素(δ13 C)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摘要

为探讨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生长环境下植物叶片碳(C)、氮(N)、磷(P)、稳定碳同位素(δ13C)特征及其生态学指示意义,该文以挺水植物芦苇、浮水植物水葫芦和沉水植物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典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δ13 C特征及种间和微生境的差异,并基于植物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酸氢根离子(HCO-3)的碳量.结果表明:(1)三种植物叶片δ13C的变化范围为-28.47‰~-21.69‰,平均值为-24.83‰,不同生活型植物间δ13C存在差异,金鱼藻>水葫芦>芦苇.(2)植物δ13 C值与叶片C、N和P元素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与C/N、C/P和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底泥的有机质、速效氮、总氮、速效磷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会仙喀斯特湿地三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平均值为10.34,表现出植物受N、P共同影响的特征.(4)δ13C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三种水生植物可能通过增加磷利用效率来促进低水分利用率环境下的碳的合成,通过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策略来代偿较低的氮素利用效率.(5)芦苇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为159.60 t·a-1·km-2,水葫芦为10.80 t·a-1·km-2,金鱼藻为9.24 t·a-1·km-2,平均值为59.88 t·a-1·km-2.会仙喀斯特湿地植物的不同生活型、光合作用途径和生长微环境,是影响叶片δ13 C变化的主要因素.

著录项

  • 来源
    《广西植物》 |2021年第5期|769-779|共11页
  •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水生生物生态学;
  • 关键词

    喀斯特湿地; 水生植物; 营养元素; 稳定碳同位素(δ13c); 碳汇;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