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60岁以上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随访

60岁以上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随访

         

摘要

目的总结≥60岁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随访结果,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8年12月,86例≥60岁的心瓣膜病患者接受了心瓣膜置换术治疗,其中男43例,女43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3.8岁。二尖瓣病变55例,主动脉瓣病变9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21例,三尖瓣病变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5例,退行性心瓣膜病21例。心房颤动59例,窦性心律27例。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79例,Ⅳ级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55例,双瓣膜置换术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置换术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6例,改良射频迷宫术8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7例。结果围术期因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后有3例患者因胸骨哆开而再次行胸骨固定术,1例患者因瓣周漏而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3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行气管切开术。8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左心房内径(51.1±13.8mmvs.56.2±17.2mm,P=0.001)和右心房内径(48.8±9.6mmvs.52.1±13.9mm,P=0.012)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心室、右心室内径、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4例,随访时间2~96个月(24±22个月),失访1例。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因抗凝强度不足发生左心房血栓,经治疗后血栓消失;另1例术后6年因抗凝强度不足发生脑梗死,经住院治疗肢体偏瘫未能恢复。结论只要适当把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注重术前准备及围术期处理,对≥60岁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术后与抗凝有关的主要问题为抗凝不足。对这些患者术后应加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监测及持续的心功能调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