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当代修辞学》 >“兴”格与传统文化

“兴”格与传统文化

         

摘要

1.“天、地、人”的思维模式: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的思维模式,它制约着“兴”格的成立。这要从“兴”与正句之间的关系上来谈。在“兴”与正句有无关系上,古人有不同的看法:朱熹认为:“兴意虽阔而味长”,即认为“兴”有含意,“兴”与正句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但他同时又说:“兴”是“全无巴鼻”(“巴鼻”即根据),是没有含意、没有关系的。他举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的兴句,跟下文的正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毫无关系。这两种看法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兴”与正句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在我们看来,“兴”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起情”,兴句与正句之间就有着某种联系。那么这种联系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这种联系是在古人的宇宙一体化,天人一体化的观念下形成的。这种观念在《吕氏春秋》中得到比较成熟和完满的表现。所谓的“天人合一”,即认为天有人的属性,人也有天的属性,并且相互影响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