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文教资料》 >此时无声胜有声--小说《木木》[1]中哑奴形象的设计用意

此时无声胜有声--小说《木木》[1]中哑奴形象的设计用意

         

摘要

小说《木木》是屠格涅夫创作于1852年的一篇现实主义杰作。当时,作者因《猎人笔记》的反农奴制倾向及悼念果戈理的文章而身陷囹圄,时时能听到“被捕的农奴们横遭拷打时的哭喊声”。作为一位对封建农奴制展开坚决斗争的作家,屠格涅夫在拘留所创作这部小说的意旨不言自明。“木木”是文中一只狗的名字,因为他的主人天生聋哑,只能发出类似“木木”的含糊不清的叫声而命名。屠格涅夫为何要将小说主人公设置为一个“聋哑”的农奴?这样安排是否暗藏特殊的艺术构思或是有所隐喻?这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