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创作与评论》 >论青春成长电影的小清新转型

论青春成长电影的小清新转型

摘要

一、青春镜像的历史--坠入残酷的窠臼 青春生长于友情与爱情的边界上,蔓延在现实与未来的犄角里,游离于校园与家庭的夹缝中。青春成长要么破茧成蝶顺利完成成人入场仪式;要么跌跌撞撞终致伤痕累累,导致成长未完成。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青少年社会群体认识的进步,电影对青春的表达也渐成一种潮流。人们不再把青春仅仅看成自然的存在状态,而是把青少年看成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文化个体或文化群体。从20世纪30年代起,影像媒体开始关注青春和青春经验,到20世纪60年代青春电影发展成为类型电影并建构了独特的文化立场,并拥有了一套自足的美学表达符码。1933年年轻的法国导演让·维果拍摄的《操行零分》确立了青春成长电影的表述传统和美学高度。这部带有自传性的青春成长电影,开创了世界青春影像的代际维度,让·维果青春成长的表述影响也是深远的。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成长问题再次成为欧美电影世界关注的热点,人们开始反省战争给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如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不良少女莫妮卡》,法国导演安德烈·卡耶特的《我们都是杀人犯》、雷尼·克雷曼的《禁忌的游戏》等,都反映了青少年成长中的极端叛逆和强烈反抗。迅速发展起来的青春成长电影成为青春电影的亚类型,集中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僭越与违禁、叛逆与反抗、死亡与毁灭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种残酷青春的叙事模式。

著录项

  • 来源
    《创作与评论》 |2014年第16期|79-86|共8页
  • 作者

    刘云春;

  •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