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非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

非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

         

摘要

cqvip:目的探讨非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心境稳定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非结构式团体心理干预。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生活质量测评量表(WHOQOL-100)和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8(MMAS-8)分别评估两组患者躁狂症状、抑郁状态、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BRMS评分和HRSD评分中的焦虑/躯体化、体质量、认识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及总分均较干预前降低,MMAS-8评分和WHOQOL-100评分中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宗教/信仰等6个领域评分和总评分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58、6.58、10.53、9.47、9.79、8.24、10.04、7.45、11.07、9.95、6.69、4.35、5.08、3.24、7.24、4.28、7.04、6.20、11.50、5.21、3.82、5.21、9.60、3.78、4.32、6.54、6.28、2.03、3.70、4.09、2.15、2.42、2.52、4.81,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BRMS评分和HRSD评分中的焦虑/躯体化、体质量、认识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及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MMAS-8评分和WHOQOL-100评分中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宗教/信仰等6个领域评分和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9、6.20、6.32、5.18、6.57、3.59、3.89、4.88、5.72、6.48、2.98、2.73、4.25、2.59、2.58、4.05、2.97,P均<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辅以非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躁狂症状和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