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创伤杂志》 >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

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

         

摘要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 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0岁[(37.2±13.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6~14.0 cm[(8.6±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结果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60.5 d/cm[(50.6±6.2)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骨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SF-36中PCS为(85.8±11.6)分,MCS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