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94例不同病变分期患者的效果比较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94例不同病变分期患者的效果比较

             

摘要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5.87,P<0.01;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