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三维CT测量在骶髂关节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

三维CT测量在骶髂关节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

         

摘要

背景:骶髂螺钉直接固定复位后的骶髂关节,可提供足够的骨盆稳定性,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其他常用的内固定。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在骶髂关节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为临床个体化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的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07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及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成人骶髂关节标本8例,男女年龄不限,无脊柱疾病,由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处理。方法:每例标本的S1均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测量S1椎弓根骶髂关节的钉道直径,骶髂关节于髂骨后外侧面的进针点,骶髂关节螺钉的长度及进针方向,并根据数据模拟出各椎弓根的形态特点,依测量的数据和角度在标本上置钉,再行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置钉后椎弓根钉的在位率。结果:S1椎弓根宽为(24.6±2.7)mm,高为(19.1±2.9)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7.1±3.2)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4.9±1.5)°,与矢状面夹角为(21.2±1.6)°,进针点与骼后上棘的距离为(37.5±2.6)mm,与骼后下棘的距离为(38.5±2.7)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43.2±4.6)mm,双侧16次穿钉,15枚骶髂关节螺钉完全在位。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严格按照个体化椎弓根的轴线方向置钉,置钉的成功率较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