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比较不同传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推荐第3~6代细胞可用于临床

比较不同传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推荐第3~6代细胞可用于临床

         

摘要

背景:人骨髓内间充质干细胞含量稀少,且随着年龄增加或体质衰弱细胞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进行大量扩增非常必要,但目前关于扩增后各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否相同仍无准确定论。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传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着眼于推荐其应用于临床组织工程的实际需求。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0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科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非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骨髓,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科提供。方法: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Percoll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当细胞融合至90%以上时胰酶消化传代,定期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代细胞形态变化,取第2代细胞用于指标检测。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MTT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分裂及凋亡坏死比例。结果:传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纺锤形,克隆样生长,培养至9代后生长减慢,并出现胞浆空泡化、胞体变大等老化现象。第2代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6,CD105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则呈阴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到第9代MTT值达到最高,从第10代开始MTT值下降。细胞增殖到11代,分裂期细胞数量仍呈上升趋势,但从第6代开始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第8代以后凋亡细胞数量达到60%以上。结论:通过对各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析,推荐使用第3~6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