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脑后循环血管支架置入并发症与其解剖特征的相关性

脑后循环血管支架置入并发症与其解剖特征的相关性

         

摘要

背景:后循环动脉管径细、行程长、生理弯曲多、分支多,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相当困难。目的:分析后循环动脉解剖特征与支架置入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相互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4-11/2008-02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5例,27个后循环动脉狭窄性病变,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6岁;其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4例,V1段、V2段、V4段以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分别为1例、1例、14例、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例,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2例,狭窄程度均大于70%。Mori分型均为A型和B型。锁骨下选用自膨式支架,其他选用球扩式支架。方法:颅外段支架置入均在局部麻醉下,颅内段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若行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成形术,将8F导引导管上至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或者右侧头臂干。若经椎动脉起始部或V2段支架置入,就将6F导引导管上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若行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P1段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术,就将6F导引导管上至第二颈椎高度,甚至更高。导引导管到位后在路途下将支架输送到狭窄部位,造影确认支架到位准确后释放支架,撤下输送系统,再造影,观察支架覆盖狭窄的情况及狭窄解除的程度。主要观察指标:支架覆盖狭窄性病变的情况、狭窄解除的程度,支架移位、病变部位的血管破裂及支架内长血栓的情况,通过体检、CT或MRI检查支架置入后脑梗死的发生。结果:27处病变中,26处为支架置入,1处为单纯球囊扩张术,成功率达96%。锁骨下动脉起点到椎动脉开口之间的距离短,尤其右侧,导引导管固定困难,支架容易移位;椎动脉V3段相对固定、弯曲大,限制了能通过支架的长度;基底动脉分支多,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后容易发生分支闭塞;基底动脉尖为5分支结构易破裂出血或分支闭塞,应该作为置入治疗的禁忌证。置入并发症包括支架移位1例、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性梗死1例、血管破裂出血2例。其他患者支架置入顺利,无置入期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置入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与后循环动脉解剖特点密切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