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放射学杂志》 >MR扩散张量成像结合调控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评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价值

MR扩散张量成像结合调控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评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价值

         

摘要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测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微观结构重构,并结合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探索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方法 2015年8至12月,选用34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以及心肌梗死术后1、2、4周组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3只(术后1、2、4周各1只),存活31只。所有存活兔在相应时间点处死获取离体心脏标本,在处死前于耳缘静脉采血,获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g-Ⅱ及TGF-β1含量,离体心脏标本行3.0TMR-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在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点各测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TI指标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术后1周显著下降,分别为0.185±0.012和0.221±0.005,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分别为0.138±0.012和0.201±0.014,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9.130、38.321,P<0.01)。梗死区MD值在术后呈迅速、显著升高趋势,术后1、2、4周MD值分别为(0.869±0.085)×10-3、(0.955±0.109)×10-3、(1.113±0.100)×10-3mm~2/s,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MD值分别为(0.809±0.111)×10-3、(0.830±0.043)×10-3、(0.912±0.100)×10-3mm~2/s,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56、6.448,P<0.01)。Ang-Ⅱ和TGF-β1变化相似,均是在术后第1周内迅速、显著上升达高峰,在第2周小幅下降,随后基本稳定。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和血清中Ang-Ⅱ(r值分别为-0.681、-0.729,P<0.01)、TGF-β1(r值分别为-0.555、-0.608,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复杂且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梗后1周内,梗死区和边缘区组织重构最为迅速且明显,相关调控因子也同时达高峰,Ang-Ⅱ及TGF-β1对心室重构起调控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