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采用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研究疼痛个体差异的机制

采用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研究疼痛个体差异的机制

     

摘要

慢性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临床资料发现,即使接受同样的痛刺激,病人对疼痛的评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疼痛的个体差异,目前还缺乏实验室模型,其机制也不甚清楚。遗传性红斑肢痛(IE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远端肢体给予温热刺激,病人会出现剧烈的烧灼痛。研究发现,IEM 的分子机制是:外周感觉神经系统的电压门控NaV1.7 通道出现功能获得型突变(gain-of-function),从而导致背根神经节(DRG)的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临床发现一个意思的现象,即使病人携带相同的NaV1.7 通道突变,疼痛程度也存在差异。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年第7期|487|共1页
  • 作者

  • 作者单位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 入库时间 2022-08-18 14:46:2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