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眼底病杂志》 >正常人眼黄斑血流密度及结构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正常人眼黄斑血流密度及结构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正常人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初步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行眼底检查的正常健康者250名2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5名125只眼,女性125名125只眼。平均年龄(44.76±14.77)岁。其中,20~29、30~39、40~49、50~59、≥60岁均为50名50只眼。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受检者均双眼进行检查,利用Excel生成随机数选取1只眼的数据纳入分析,其中右眼126只,左眼124只。采用频域OCTA仪对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旁中心凹区,3~6 mm的中心凹周围区。测量黄斑区6 mm范围内整体及不同分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VC )、深层毛细血管丛(DVC)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FAZ面积、周长(PERIM )、非圆度指数(AI)以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 )。黄斑区血流密度、CRT、FAZ与年龄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受检眼黄斑区SVC、DVC平均血流密度分别为(51.61±2.54)%、(54.04±5.46)%,平均FD-300为(55.57±4.15)%;平均CRT、PERIM、AI分别为(285.55±12.13)μm、(2.150±0.367)mm、1.10±0.0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黄斑区SVC、DVC整体(r=?0.335、?0.279 )、旁中心凹区(r=?0.255、?0.368 )、中心凹周围区(r=?0.330、?0.269)血流密度以及FD-300(r=?0.311 )均呈负相关(P&0.01 ),与中心凹区血流密度不相关(r=?0.071、?0.118,P=0.264、0.064 );与FAZ面积、PERIM、AI均不相关(r=?0.070、?0.055、0.074,P=0.267、0.385、0.142 );与平均CRT呈负相关(r=?0.217,P&0.01 );与中心凹区CRT无相关(r=0.115,P=0.068)。CRT与中心凹区SVC、DVC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715、0.653,P&0.01 ),而与FAZ面积呈负相关(r=?0.669,P&0.01 )。结论 正常眼黄斑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