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年至2009年10年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000年至2009年10年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2000年至2009年10年眼内炎的病因变化趋势、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诊断为眼内炎并住院治疗的165例患者17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39.0±23.7)岁。视力光感者16只眼;光感~0.05者135只眼;>0.05者12只眼。9例儿童患儿无视力记录。外源性眼内炎141例,占85.45%。其中,外伤89例;内眼手术后43例;其他9例。内源性眼内炎24例,占14.55%。玻璃体腔注射10mg/ml的万古霉素0.1ml 113只眼。有房水或房水加玻璃体标本病原微生物培养记录152只眼,培养结果阳性者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病原微生物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及药物治疗效果和2000年至2004年和2005年至2009年前后5年间不同类型眼内炎患者的构成比;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行病原微生物培养的152只眼中,培养结果阳性42只眼,占27.63%。其中,细菌阳性28只眼;真菌阳性12只眼;丝状真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混合生长2只眼。内源性眼内炎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比例高于外源性眼内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1 9,P=0.029 8)。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G+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除左氧氟沙星外的氟喹诺酮类普遍耐药;对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利福平敏感。干预治疗效果以外源性眼内炎中内眼手术所致者最好,外伤者次之,内源性眼内炎治疗效果最差。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41 3,P=0.0000)。治疗后BCVA>0.05者23只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7 3,P=0.049 2)。前后5年,内源性眼内炎由7.89%上升至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 0,P=0.025 1)。外源性眼内炎中,内眼手术后、外伤所致者分别由27.63%、60.53%下降为24.72%、48.31%;而其它原因所致者则由3.95%上升至6.74%。结论 2000年至2009年10年内源性眼内炎发生呈增长趋势。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低,但内源性眼内炎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率相对较高。治疗效果以内眼手术所致眼内炎最好;内源性眼内炎最差。整体视力预后较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