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妇产科杂志》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前瞻性比较141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LEDVT的发生率、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诊断方法及凝血功能变化,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48h及术后5~7d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水平,并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1)术后发生LEDVT22例(血栓组),发生率为15.6%,发生时间为术后2~7d,平均(4.1±1.2)d;术后未发生LEDVT119例(非血栓组)。(2)发生LEDVT的高危因素是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晚、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合并心血管疾病、淋巴清扫术、年龄、全身麻醉、恶性肿瘤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后应用止血药是LE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3)血栓组术后D二聚体平均为(0.9±0.6)mg/L,非血栓组为(0.5±0.4)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用于预测LEDVT的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98.6%;手术后较手术前抗凝血酶Ⅲ有所升高。(4)22例行静脉超声诊断的血栓患者中,有4例行双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均与超声诊断相符。(5)两组手术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等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率较高,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水平检测结合静脉超声检查,可作为LEDVT的早期筛查手段。建议对有LEDVT高危因素的患者,手术后2~7d常规筛查静脉血栓,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著录项

  •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100020(现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261031);

    100020;

    100020;

    100020;

    100020;

    100020;

    100020;

    100020;

    10002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妇科手术;
  •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腿; 妇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