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兔脊髓损伤后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波与后肢运动功能的关系

兔脊髓损伤后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波与后肢运动功能的关系

         

摘要

目的探讨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双后肢肌力和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波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打击组(显露硬脊膜并打击,并按打击能量大小分为50gcf组、75 gcf组、100 gcf组、125 gcf组、150 gcf组、175 gcf组、200 gcf组、250 gcf组)和对照组(显露硬脊膜但不打击)。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兔双后肢肌力、运动诱发电位D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在第4周末取家兔脊髓行神经微丝(NF)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观察,测量NF吸光度值。结果脊髓损伤当时和第4周末脊髓硬膜外运动诱发电位D波波幅下降的幅度与兔后肢运动功能呈线性相关关系(R~2=0.98,P<0.001,回归曲线Y=0.33+4.82X;R~2=0.99,P<0.001,回归曲线Y=0.04+0.51X),而D波潜伏期的变化则与术后肌力的变化无相关关系(R~2=-0.097,P=0.573;R~2=-0.165,P=0.337);NF吸光度值随着D波波幅的下降而下降,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R~2=0.87,P<0.001,回归曲线Y=0.12+0.58X)。结论在脊髓损伤中可以通过脊髓硬膜外运动诱发电位D波波幅的下降程度作为判断脊髓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指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