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11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11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llergic proctocolitis,AP)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牛奶蛋白AP患儿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电子结肠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以及诊疗经过与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11例AP患儿。首发症状最常见血便,其次是腹胀、腹泻、呕吐。11例均出现血便,腹胀5例,腹泻3例,呕吐3例,发热、反应低下、呼吸暂停各1例。混合喂养4例,人工喂养7例,发病日龄3~12 d(平均8.1 d)。便常规均提示潜血阳性,2例有白细胞、红细胞,便培养均阴性。血炎性指标正常9例, 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增高2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8例,皮肤点刺试验阳性3例。胸腹立卧位X线片正常4例,局部肠管充气、扩张3例,局部肠壁水肿、增厚2例,肠管排列与走行僵硬、肠壁透亮影2例。腹部超声正常2例,肠胀气6例,肠胀气伴少量腹腔积液或肠蠕动差3例。11例肠镜检查均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伴肠黏膜糜烂8例、黏膜出血5例、溃疡灶5例。组织病理学示结肠黏膜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局灶区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30个/HPF。起病后均调整为深度水解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喂养,3~7 d(平均4.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新生儿AP可发生在生后第1周内,血便是主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及检查手段,临床需依据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性回避牛奶蛋白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特征性改变并排除其他病因后诊断。回避过敏原是主要干预措施,预后良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