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基于无线体温监测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穴位温度变化情况及中药治疗效果

基于无线体温监测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穴位温度变化情况及中药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无线体温监测技术监测近心端的膻中穴及远心端的双侧跗阳穴24 h温度变化,同时运用中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穴位温度变化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穴位温度变化规律及中药治疗的疗效。方法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中医证型不同分为气虚血瘀证组(31例)、气阴两虚血瘀证组(33例)、阳气亏虚血瘀证组(32例)。三组均采用基本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共识气虚血瘀证组采用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阴两虚血瘀证组采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阳气亏虚血瘀证组采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膻中穴和跗阳穴的24 h平均温度、脑利钠肽(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三组治疗前膻中穴与跗阳穴的24 h温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气阴两虚血瘀证组膻中穴、跗阳穴的24 h平均温度分别为(36.50±0.57)、(35.90±0.60)℃,均高于气虚血瘀证组的(36.10±0.65)、(35.50±0.65)℃和阳气亏虚血瘀证组的(36.10±0.80)、(35.20±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气虚血瘀证组和阳气亏虚血瘀证组膻中穴、跗阳穴的24 h平均温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膻中穴、跗阳穴的24 h平均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BN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气阴两虚血瘀证组BNP(558.40±265.60)ng/L低于气虚血瘀证组的(762.20±244.47)ng/L、阳气亏虚血瘀证组的(883.00±286.80)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LVEDd短于本组治疗前,LVEF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气阴两虚血瘀证组LVEDd(54.70±5.35)mm短于气虚血瘀证组的(57.60±5.10)mm、阳气亏虚血瘀证组的(57.60±5.15)mm,LVEF(56.40±6.80)%高于气虚血瘀证组的(52.20±6.40)%、阳气亏虚血瘀证组的(51.20±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证型不同,近心端及远心端的穴位温度也不同,经过中药治疗可改善心功能,同时部分证型穴位温度有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