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四川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形态、叶绿素荧光特征及系统产量的影响

四川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形态、叶绿素荧光特征及系统产量的影响

         

摘要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光环境,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物质产出.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空间配置对大豆冠层光环境、形态、产量及系统效益的影响,进而为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半紧凑型('川单418')和紧凑型('荣玉1210')玉米品种与大豆带状套作,固定带宽为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玉米窄行距设置3个处理:20 cm、40 cm、60 cm;并以单作大豆(SS)作为对照.分析透光率、形态、光合色素、荧光参数、生物量和系统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透光率、红光/远红光(R/FR)比值随玉米窄行距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套作下大豆茎粗、节数、茎干重和全叶干重均随玉米窄行距增大呈降低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玉米窄行距20 cm处理下;与单作大豆相比,两个玉米品种下大豆茎粗、节数、茎干重和全叶干重均显著降低,而第2节间长和主茎长显著升高.套作下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随玉米窄行距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各行距处理及不同玉米品种下套作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均低于单作大豆.大豆叶片荧光参数Fv/Fm、NPQ、Fq'Fm'和Fq'/Fv'随玉米窄行距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Fo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玉米收获后,大豆光环境得到改善并迅速恢复生长,套作大豆形态生理指标与单作差异减小,但由于前期玉米的遮荫,各套作处理间大豆产量差异仍显著.通过系统效益分析,在玉米窄行距40 cm处理下,套作系统综合产量最高,两玉米品种下玉米、大豆产量平均分别为8559.52 kg.hm-2、1717.60 kg.hm-2,土地当量比平均达1.57.本试验中大豆与两个株型玉米套作,大豆形态生理指标差异影响不显著.因此,选择紧凑或半紧凑玉米品种,适度缩小玉米窄行距可以显著改善带状套作大豆的生长环境,提高其生物量和产量.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年第6期|870-879|共10页
  •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113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大豆;
  • 关键词

    四川地区;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玉米品种; 玉米行距; 大豆形态生理特征; 系统产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