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勾股定理方法测量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分析

勾股定理方法测量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所有行CRT置入术的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时限(QRS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在术后的透视影像下,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侧位左右心室间电极直接距离(L)(V:水平距离;H:垂直距离),正前位心脏横径(C)、胸腔横径(T);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左、右心室电极置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DD^(2)=V1^(2)+L2^(2))或(DD^(2)=V2^(2)+L1^(2)),及左、右心室电极置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与心脏横径(C)的比值(DD/C)。并根据术后心脏彩超变化或临床症状评估分为显著有效(A组),有效(B组)和无效(C组)。结果共有108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21例)、B组(56例)和C组(31例)。DD及DD/C在组内及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B组>C组[DD:(53.60±12.74)mm比(43.94±11.63)mm比(37.40±12.16)mm;DD/C:(0.56±0.11)比(0.43±0.09)比(0.38±0.13)]。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6月的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明显提高,LVEDD、QRSd、NT-proBNP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DD(估算值=0.07,P<0.01,95%CI 0.04~0.11)和DD/C(估算值=9.054,P<0.01,95%CI 5.32~12.78)是CRT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DD(DD/C)在CRT临床效果为显著有效、有效的cut-off值分别为54.84mm(0.551)和43.5mm(0.395)(P<0.05)。结论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心室间电极距离与CRT临床疗效呈正相关,DD(DD/C)越大,CRT临床效果越好,并且也是预测CRT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