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合并巨大右心房起搏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合并巨大右心房起搏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摘要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 分为3组:希氏束起搏(HBP)组53例, 男35例, 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 男44例, 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 男20例, 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 45/53), 成功行LBBP 68例(94.4%, 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 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 (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 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 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 P=0.04), 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 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 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