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佛教文化(北京)》 >推动中国佛学发展的“格义”方法

推动中国佛学发展的“格义”方法

         

摘要

晋宋时代《般若经》已经传入并译出,但除了不多的学问僧人,社会上的仕人真正能够理解的还不多。中国人要消化印度来的般若中观思想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但试着用中国传统的抽象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印度般若思想的尝试一直就没有间断。其中最有名的,我们现在知道有竺法雅、释道安、释慧远等人,他们对佛教中的名言概念(亦叫经中事数),尽量采用以往的中国经书来配合或迎合加以讲解。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拟配外书,著为条例”和意思,其目的是为了令听者或学人明白大致的含义。这就是以往人们常说的“格义”了。释道安自己早年借用过格义法。但他后来对此法颇为不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