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针刺研究》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讨针刺对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抑郁大鼠的作用机制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讨针刺对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抑郁大鼠的作用机制

         

摘要

目的:应用串联质谱标签(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调气解郁法针刺治疗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采用CUMS诱导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于“百会”“印堂”给予针刺治疗20min,1次/d,连续21d。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改变;以TMT蛋白质组学获取各组大鼠海马的差异蛋白并富集分析相关信号通路;以Westernblot法及免疫荧光法验证差异通路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总穿格次数及总行走距离减少(P<0.05),糖水偏好百分比下降(P<0.05),漂浮不动时间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后针刺组大鼠总穿格次数、总行走距离及糖水偏好百分比增加(P<0.05),漂浮不动时间缩短(P<0.05)。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的差异蛋白有71种;其中与模型组比较,针刺调控差异蛋白下调的有15种、上调的有5种。经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凝血系统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Westernblot法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JUN、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c-JUN、p-JN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DG区c-JUN、p-JNK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DG区c-JUN、p-JNK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减弱(P<0.05)。结论:调气解郁法针刺可明显改善CUMS抑郁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涉及多靶点、多通路,MAPK/JNK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中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