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岩石学报》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与陆内环境高Sr/Y斑岩的形成及成矿:实例与探讨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与陆内环境高Sr/Y斑岩的形成及成矿:实例与探讨

         

摘要

产于陆内环境的含矿斑岩往往具有高Sr/Y特征,多数学者认为与岩浆起源于加厚或拆沉的下地壳有关.然而,目前这一模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敖仑花斑岩矿床为例,新报道了矿区内不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同期成矿岩体进行对比,探讨含矿斑岩高Sr/Y原因及控制是否成矿的可能因素.相对于含矿斑岩,敖仑花贫矿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2 (74% ~ 78%)、低MgO(<0.2%)和CaO(0.2%~1.1%)、贫Sr(30×10-6 ~251×10-6)和Cr(1×10-6~6×10-6)的特征,显示准铝质到过铝质性质(A/CNK =0.9 ~1.2),Mg#值(2 ~30)与玄武岩实验熔体成份相似,说明岩浆可能主要来自基性下地壳源区的部分熔融.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含矿斑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富集地幔起源的偏基性岩浆的加入提升了寄主长英质岩浆的Mg#值、大离子亲石元素(Sr、La等)含量及其氧逸度(fo2).我们认为幔源岩浆的混合可能是导致陆内环境含矿斑岩高Sr/Y及有利成矿的根本原因;相反,来自纯壳源的花岗质熔体因缺乏富水、高fo2幔源岩浆的参与而不利于形成斑岩Cu±Au±Mo矿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