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岩石学报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摘要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为“(Ω)”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Ω)”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著录项

  • 来源
    《岩石学报》|2015年第1期|230-244|共15页
  • 作者单位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构造运动;
  • 关键词

    逆冲; 隔槽式褶皱; 隔裆式褶皱; 变形样式; 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

  • 入库时间 2023-07-25 14:44:1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