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CT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与骨块运动学研究
【6h】

基于CT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与骨块运动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基于CT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与骨块运动的测量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运动学和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第一平面完整性分组

2.2头钉退钉距离的测量

2.3术后髓内钉主钉在第一平面移动距离

2.4术后髓内钉主钉在第二平面移动距离

2.5 年龄与髓内钉术后移动的关系

2.6 性别与髓内钉术后移动的关系

2.7 骨折稳定性与髓内钉术后移动的关系

2.8 内侧皮质完整性与髓内钉术后移动的关系

2.9 内固定类型对于术后髓内钉移动的影响

2.10 复位质量对于术后髓内钉移动的影响

3 讨论

3.1 头钉运动学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2 主钉运动学与相关影响因素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据估计,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的粗隆间骨折患者将从目前的每年160万增长至每年630万。绝大部分的粗隆间骨折患者为老年人,因此手术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已经成为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髓内钉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其相关的机械性失效和术后并发症也逐步引起了临床的重视。不少学者都对髓内钉术后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探讨。受到条件的限制,既往研究都是通过X线测量对髓内钉运动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CT的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与骨块运动学测量方法,在进一步探讨髓内钉与骨块运动学情况的同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索髓内钉术后机械性失效和并发症的原因。
  研究目的
  1、建立基于CT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与骨块运动学测量的方法,提高测量准确性和精度,为进一步分析髓内钉和骨块运动学影响因素提供技术支持。
  2、通过对采用髓内钉固定的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准确测量髓内钉和骨块的运动学情况及相关参数,探讨影响髓内钉和骨块术后运动的因素。
  研究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11月53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髓内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CT资料。应用Mimics16.0软件对术后CT资料进行处理,测量术后头钉退钉、主钉在所定义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的位移。归纳术后髓内钉和骨块的运动学规律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内固定类型、骨折稳定性、复位质量和第一平面的完整性等因素的关系。
  结果
  1、头钉退钉距离为-1.09(-2.60,-0.17)mm,术后髓内钉主钉在第一平面的移动距离为-0.3(-1.52,0.43) mm,主钉在第二平面的移动距离为-0.21(-1.03,0.36)mm。
  2、年龄、性别、骨折稳定性、复位质量与术后髓内钉运动性无显著相关(P>0.05),第一平面完整性与头钉退钉距离和主钉在第二平面的移动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1、患者年龄、性别与术后髓内钉运动学无显著相关性。
  2、现有建立在AO分型基础上的粗隆间骨折稳定性分类与对术后髓内钉运动学无明显相关性。
  3、目前关于复位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术后髓内钉运动学无显著相关性。
  4、第一平面内侧皮质的完整性与髓内钉术后位置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术后髓内钉运动的预测指标。

著录项

  • 作者

    张浩;

  • 作者单位

    解放军医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

    军医进修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授予单位 解放军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学科 骨外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唐佩福;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下肢骨折;
  •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 髓内钉; 骨块运动学; CT检查;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