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
【6h】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古代及近代养生学研究概况

1.1春秋以前——萌芽形成时期:

1.2春秋战国至晋唐时期——丰富发展时期

1.3宋金元时期——创新融合时期

1.4明清时期——成熟普及时期

1.5近代——停滞期

第二节当代养生学的研究概况

2.1关于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的研究

2.2关于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

2.3关于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的研究

2.4关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

2.5小结

第二章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养生理论与道的关系

1.1崇尚自然,创顺乎自然的导引行气养生法

1.2清净无为,创立静态养生法

1.3宝精爱气,形神共养

1.4兴食饵防病,倡房中养生

1.5提出治未乱思想,从哲学上阐述了养生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中医养生理论与儒的关系

2.1重生命社会价值,养身以有为

2.2主中庸之道,致中和以养性

2.3调整精神情感,倡导道德规范,养德以养生

2.4慎饮食居处,有常有度,慎调为佳

2.5创立“三戒”,分阶段以养生

第三节中医养生理论与佛的关系

3.1超尘脱俗以修身养性

3.2倡修禅内练,创佛家气功养生法

3.3重视摄生保健

第三章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

第一节养生的新概念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任务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对生命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

3.1生命过程的阶段性

3.2生命的时限性

3.3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第四节中医养生模式

4.1新的医学模式——四维医学模式

4.2中医养生模式——全方位的康寿养生模式

第五节中医养生的立足点

第六节中医养生特点

6.1全方位

6.2全过程

6.3多途径

6.4全覆盖

6.5重个体

第七节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7.1顺应天地自然之理

7.2以和养生

7.3形神共养,动静互涵

7.4培正气,治未病

第八节中医养生大法

8.1调七情,重养神

8.2节饮食,和五味

8.3择居处,慎起居,调劳逸

8.4和术数,倡运动

8.5分阶段,依体质

8.6合于道,贵于恒

8.7节房事,保肾精

8.8合药物,辅针灸

第四章中医养生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中医养生理论与整体恒动观的关系

第二节中医养生理论与气化论的关系

第三节中医养生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四节中医养生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第五章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应用及发展初探

第一节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应用初探

1.1实现自主养生

1.2心理养生——新世纪的健康主旋律

1.3医生服务方式转变——养生指导处方的诞生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论文适应新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全面需求,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在全面整理古代养生学文献以及系统梳理现代养生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逻辑演绎并辅以临床验证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空间,发挥中医养生学固有的优势,着重从理论上对中医养生理论进行系统化研究,以指导现代养生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满足现代人对于健康的多层次的需求.全文共分五个部分:1.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概况;该章分古代及近代与当代两个小节探讨了中医养生学的源流与现状.2.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该章分三个小节对中医养生理论与道、儒、佛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旨在从中国文化大背景出发,从各个视角和层面探讨和科学评价传统文化中道、儒、佛的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梳理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与发展脉络,探索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3.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该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分为八个小节阐发了体系的七个方面.4.中医养生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该章旨在阐明导师许家松提出的中医学对养生防病的认识——

著录项

  • 作者

    马晓北;

  •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

  • 授予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
  • 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许家松,高思华;
  • 年度 200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
  •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养生理论; 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