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
【6h】

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前言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

总结论

致谢

附 图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课题主要分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进行:临床研究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全部90例患者,均来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及骨伤科研究所2003年12月~2005年12月期间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患者以40岁以下青壮年人较为常见。病程多在1~2年左右。主要的临床症状体征有颈痛、颈部肌肉痉挛压痛、椎旁压痛、颈部活动受限。颈椎X线表现以出现颈椎曲度改变、椎间不稳、寰枢关节异常较为常见。 2病例选择:2.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病例的诊断标准依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及相关文献,采取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原则拟定。 2.1.1症状2.1.1.1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 2.1.1.2颈部酸、胀、痛,不适,自觉有头部不知放在何种位置好的感觉。 2.1.1.3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肩背部僵硬发板。 2.1.1.4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头痛 2.1.1.5部分患者可反射性地出现短暂上肢感觉异常。 2.1.2体征2.1.2.1与症状相应的压痛点,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椎旁肌、患节棘间、棘突、棘旁有明显压痛。 2.1.2.2颈部僵直,病人颈部多呈“军人立正”姿势。 2.1.2.3颈椎活动受限。2.1.2.4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 2.1.3影像学检查2.1.3.1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变直甚至反张)。 2.1.3.1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双边”“双突”征) 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辨证属“风寒湿型”型的诊断标准。 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3病例排除标准略研究方法1分组方法所有90名患者初次应诊时均建立病历档案,记录初次应诊的症状、体征、X线表现。分为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组(A组)、综合手法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三组,各30例。 2治疗方法2.1手法治疗采用导师孙树椿主任医师手法治疗,A组单纯采用孙氏特色手法,牵引揉捻法针对胸锁乳突肌松解手法;B组分松解手法(针对颈部前后肌群的痛点揉捻法、滚法)、调整手法(不定点旋转扳法)和善后手法(劈法、拿法、归合法)三步进行。A、B治疗组均每周行手法3次,4周为一个疗程。 2.2症状体征积分评分标准(参照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拟定) 2.3病情分级标准轻度:症状、体征积分<8分;中度:症状、体征积分8~12;重度:症状、体征积分>12分 3观察指标3.1临床总体疗效观察手法首次治疗前后即时及一疗程后颈部疼痛、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症状改善情况、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情况,及手法治疗组在一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手法治疗的总有效率。 3.2颈椎X线变化情况对照组常规于入组前及4周后拍摄颈椎正侧位和功能位X线片,两治疗组患者则在治疗前及一疗程(4周后)分别拍摄颈椎正侧位和功能位X线片。测量侧位片颈椎弧度、功能位的椎体屈伸活动度,并分析颈椎寰枢关节异常变化情况。3.3血浆肌酸肌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情况 肌酸激酶(CK)是促进肌肉收缩时被分解的ATP迅速再合成的酶,乳酸脱氢酶(LDH)是细胞进行无氧酵解时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的酶,二者正常时存在于细胞内,可用于观察强迫体位下肌肉动力性损伤的标志物。 4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4.1临床控制:原头颈肩部酸胀、疼痛等不适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颈部活动受限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或积分下降≥90﹪ 4.2显效:原头颈肩部酸胀、疼痛等不适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颈部活动受限基本恢复正常,可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或70﹪≤积分下降<90﹪ 4.3有效:原头颈肩部酸胀、疼痛等不适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或改善,颈部活动受限亦有一定改善。或30﹪≤积分下降<70﹪ 4.4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反而加重。或积分下降<30﹪ 5临床资料统计处理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研究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观察1.1手法治疗组疗效手法治疗即时疗效及近期疗程疗效B组均优于A组(P<0.05)。 1.2.一疗程后,治疗组、对照组疗效手法A组、B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B组疗效更为显著,二者均为有效治疗手段。 1.3手法治疗组病情疗效的关系1.3.1年龄与疗效的关系不同年龄段,A、B手法组即时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可见低年龄,即时疗效较佳。一疗程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1.3.2性别与疗效的关系不同性别,A、B组治疗即时及一疗程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3病程与疗效的关系不同病程,A、B组治疗即时及一疗程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4病情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病情程度不同,A、B组治疗即时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可见病情轻即时效佳;一疗程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1.4一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情与疗效的关系一疗程后,不同病情程度A、B手法治疗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二者手法的疗程疗效与病情无关。 1.5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1.5.1治疗即时颈痛改善情况治疗即时,A、B手法组均可有效改善颈痛症状(P>0.05),疗效相当。 1.5.2治疗一疗程后颈痛改善情况手法A组、B组治疗颈痛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B组疗效更为显著,二者均可有效治疗颈痛症状。 1.5.3治疗即时颈部活动受限改善情况手法B组治疗颈部活动受限即时疗效均优于A组(P<0.05)。 1.5.4治疗一疗程后颈部活动受限改善情况手法A组、B组治疗颈部活动受限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但B组疗效亦明显优于A组显著(P<0.01),二者均可有效改善颈部活动受限症状。 1.5.5治疗即时颈部肌肉痉挛压痛改善情况手法B组治疗颈部肌肉痉挛压痛即时明显疗效优于A组(P<0.01)。 1.5.6治疗一疗程颈部肌肉痉挛压痛改善情况手法A组、B组治疗颈部活动受限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但B组疗效亦明显优于A组显著(P<0.01),二者均可有效改善颈部活动受限症状。 1.6手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1.6.1手法治疗前后颈肌痉挛压痛积分情况在治疗颈肌痉挛压痛方面,两组即时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疗效B组显著优于A组(P<0.05)。 1.6.2手法治疗前后总积分情况改善情况在治疗颈肌痉挛压痛方面,两组即时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疗效B组显著优于A组(P<0.05)。 2颈椎X线片测量结果2.1颈椎弧度值测量结果一疗程治疗后,B组较A组、A组较对照组颈椎弧度值有显著改善(P<0.05),B组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改善(P<0.01)。 2.2X线颈椎屈伸活动度的测量结果一疗程治疗后,B组较A组颈椎弧度值有显著改善(P<0.05),A组较对照组、B组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改善(P<0.01)。 2.3寰枢关节异常情况在改善寰枢关节异常方面,治疗手法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且具有显著疗效(P<0.05)。手法A组对寰枢关节异常也有一定改善作用,但疗效明显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一疗程后,血清肌酸肌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情况手法治疗A、B组疗后CK活性物质含量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手法治疗A、B组疗后LDH活性物质含量较对照组明显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有一定调节作用。二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松解胸锁乳突肌、改善颈椎动力失衡的孙氏牵引揉捻手法亦为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法;孙氏综合手法全面改善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疗效更佳。二者可配合应用。 2胸锁乳突肌为颈椎椎旁具有重要生物力学作用的颈肌之一。临床颈型颈椎病常伴有该肌的痉挛压痛。应将胸锁乳突肌作为颈型颈椎病手法治疗的重点。 3颈型颈椎病,尤其是急性发病的患者,CK及LDH可作为辅助的诊疗检测指标。 4孙氏牵引揉捻手法不仅可以明显减轻胸锁乳突肌痉挛压痛,而且能很好的改善颈型的症状体征、调节颈椎曲度、活动度异常、寰枢关节异常,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应作为治疗颈型颈椎病常用手法之一。 实验研究1兔胸锁乳突肌短缩致颈椎动力性平衡失调动物模型的建立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平均体重2.5~3Kg,雌雄各半。随机法分成4组。分为前后群传感器组(A组)、后群传感器组(B组)、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D组)。各10只。采用短缩胸锁乳突肌方法造模,其中A、B组于前侧胸锁乳突肌、后侧斜方肌深面安装特制力学传感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