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价格结构性上涨与通货膨胀研究
【6h】

价格结构性上涨与通货膨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本文拟说明的事实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5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

第2章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2.1 理论综述

2.1.1 经典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2.1.2 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维持机制--惯性通货膨胀理论

2.1.3 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治理

2.1.4 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评价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2.2.1 关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判断

2.2.2 关于结构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2.2.3 关于市场完善程度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2.2.4 关于经济体系中的几个瓶颈

2.2.5 关于对我国通货膨胀性质的认定

第3章 产业结构的演变路径及规律

3.1 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

3.2 产业结构转换的国际经验考察

3.2.1 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变迁历程

3.2.2 新兴经济体的产业转换历程

3.3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历史溯源及特征分析

3.3.1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3.3.2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过程的特征

3.4 需要阐明的几个重要规律

第4章 收入分配与结构性价格上涨

4.1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4.2 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基本原理

4.3 结构性价格上涨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5章 制度因素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5.1 不同制度条件下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

5.1.1 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5.1.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5.2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5.3 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特征及生成原因

5.3.1 我国曾经历多次结构性通货膨胀

5.3.2 对中国2007年通货膨胀的特征分析

5.3.3 中国通货膨胀中的结构性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现实数据的“r-λ”模型

5.3.4 结构性价格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的诱因--农业瓶颈

5.4 中国价格体系、价格机制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5.3.1 中国价格体制改革的历史

5.3.2 当前中国价格体系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5.5 中国市场主体市场参与度非平等

第6章 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维持发展机制及其影响

6.1 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维持机制

6.2 居民实际收入恶化

6.3 成本提高导致物价总水平进一步提高

6.4 巴萨效应引致外需压力

第7章 产能过剩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7.1 问题的提出

7.2 可能的解释

7.2.1 总需求方面

7.2.2 总供给因素

7.3 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并存所隐含的危机

7.3.1 滞胀

7.3.2 通货紧缩

第8章 结论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治理思路

8.1 结论

8.2 缓解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思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2007年,新一轮通货膨胀在我国逐渐显现,并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食品部门价格涨幅高企,远远高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整体涨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此轮通货膨胀定义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仔细考察我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便不难发现,历次通货膨胀均不同程度的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的历史来看,也均表现出这一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经济结构中均存在不尽合理之处,价格体系也不够灵活。本文正是在此宏观背景下选择将结构性通货膨胀作为研究主题,试图阐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表现、起因、判断标准、形成机制、扩散机制和其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
   深入探究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不仅仅从货币的角度来探讨通货膨胀的源头,而是更加深入地从实体经济角度探讨中国式通货膨胀的起因;第二,为治理通货膨胀提供另一种思路;第三,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的经济结构及价格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四,对拉美国家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是一项有益的补充,并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使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对比分析这三种研究方法。
   第一,规范分析。笔者广泛搜集国内外所有相关资料,在借鉴和消化了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能够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理论模型。随后在此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解释我国现实。
   第二,实证研究。在第五章,本文利用前文所述的理论模型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时间序列模型,用以分析在我国结构性因素在形成通货膨胀中的比例和影响程度。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中,结构性因素所占比例很高,证明了我国确实存在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三,比较分析。由于结构性通货膨胀绝不是我国的特有现象,因此本文在第三章中将拉丁美洲国家以及某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变历程与我国做了比较分析,发现各国之间产业发展的历程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由于本文推导之理论模型适用于各类经济体,因此本文在第五章中通过将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特征和中国的情况做对比,以探寻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的影响。
   经过分析和论证,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来源于经济体系内在的固有的矛盾。其在根本上是由于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经济结构和收入要求一致性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的。
   第二,结构性通货膨胀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都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因为经济发展总是处于动态之中,经济均衡的状况是少有的、暂时的和不稳定的,而非均衡的状态则是经常的、长期的和稳定的。结构性价格变动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第三,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结构性价格上涨的一个特殊形式,并非所有的价格结构性上涨均会表现为通货膨胀。二者在数量上存在着差异。根据我们提出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判断标准,我国曾于1995、1996、2004和2007年出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四,在一定条件下,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会转化为通货膨胀。而价格结构性上涨转化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制度因素。在发达经济体中,由于价格机制较为灵活,市场主体也较为成熟,因此产业发展非均衡与要素回报一致性之间的矛盾能在较短时间之内调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率及幅度也都相对较低。而在市场体制不健全的经济体,由于小幅的及时的调整不能展开,往往会在长时期内聚集起相当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且显现的形式和幅度都比较极端。
   第五,价格上涨具有永恒性。由于要素收入“向高看齐”的相互追逐是循环进行的,因此不同部门的价格总是在轮番上涨,并促使价格总水平总是在不断向上攀升。
   第六,我国仍存在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现象,这既是对农民群体利益的损害,也会事实上加剧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和程度。
   第七,农民尚未真正进入市场。要改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就必须多加扶持,将其逐步培养成成熟的市场主体,能够公平的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第八,2007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正常的,是对以往不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水平的一种积极调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