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的研究
【6h】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十几年来,证候源流角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局方》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思路,代表了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题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结合计量,从证候名称和症状表现角度,系统研究《局方》中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并简要探讨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局方》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
   1《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
   1.1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
   (1)《局方》中,“脾胃”、“脾胃气”证候与“脾”、“脾气”证候种类的比值(11/16)明显大于现代(10/24)。
   《局方》中,“脾胃”、“脾胃气”证候与“脾”、“脾气”证候出现频数的比值(99/39)明显大于现代。
   (2)《局方》单纯“脾”、“脾气”证候中,实证比例较大。
   (3)《局方》“脾胃”、“脾胃气”证候中,“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出现频数较多。
   (4)《局方》中,“脾”、“脾胃”实证中,“湿(包括痰、水)”性证候比例较小,特别是无湿热证。
   (5)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局方》“脾胃”虚证多直指“脾胃”。
   (6)《局方》单纯“肾”、“肾气”的证候中,实证/虚证的种类比例(8/3)和频数比例(16/16)均明显大于现代。
   (7)《局方》单纯“肾”的实证以及“肾”与其它脏的实证类兼证(频数共21)中,“风”、“风毒”或/和“攻”、“注”的证候(频数20)十分突出。
   (8)《局方》单纯“肾”的虚证中,均是肾气虚(包括虚损、虚弱、虚败、虚惫、虚乏、亏乏、不足、伤败、不成、不固)证(频数16),没有肾阴、阳、精虚证。
   (9)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局方》肾与它脏的虚证类兼证多直指“肾(肾元)”、“肝肾”、“脾肾”、“心肾”。
   (10)《局方》中,心与肾兼证无阴、阳虚证。
   2.1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
   (1)《局方》“脾胃”、“脾胃气”证候中,“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出现频数较多。
   “不和”的含义较为笼统。
   (2)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局方》“脾胃”虚证多直指“脾胃”。
   (3)《局方》单纯“肾”的虚证中,均是肾气虚(包括虚损、虚弱、虚败、虚惫、虚乏、亏乏、不足、伤败、不成、不固)证(频数16),没有肾阴、阳、精虚证。
   (4)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局方》肾与它脏的虚证类兼证多直指“肾(肾元)”、“肝肾”、“脾肾”、“心肾”。
   (5)《局方》中,心与肾兼证无阴、阳虚证。
   3.1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
   3.1.1与现代脾胃不和证症状表现比较
   (1)《局方》脾胃不和证有全身性症状。
   (2)《局方》脾胃不和证“吐、泻”症状明显。
   (3)《局方》脾胃不和证有较多的胸膈、胁肋、呼吸道局部症状。
   (4)《局方》脾胃不和证局部“痛”的症状较明显。
   (5)《局方》脾胃不和证有较明显“虚”的表现。
   3.1.2与现代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比较
   (1)《局方》脾胃虚弱证的全身气虚症状频数比例明显少。
   (2)《局方》脾胃虚弱证无舌脉表现。
   (3)《局方》脾胃虚弱证“吐、泻”症状明显。
   (4)《局方》脾胃虚弱证有较多的胸膈、胁肋、“心”、呼吸道局部症状。
   3.1.3与现代脾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比较
   《局方》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急性症状(“吐、泻”,“痛”)多。
   4.1《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
   《局方》名称有明显差别的脾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间,症状表现的差别不是很明显。
   5.1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的《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反映的是《局方》对疾病病理机制主观性认识的特点.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的《局方》脾脏相关证候特点,反映的是《局方》对疾病病理机制的客观性认识的特点
   2《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代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
   由于宋代证候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1)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
   (2)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
   (3)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
   (4)《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
   证候的主观性认识与客观性认识的分离,显示对证候的认识尚不成熟。
   3《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
   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和产生原因,提示现代研究中医证候学说:
   (1)应有发展的观点,不可把数千年的资料等同视之。
   (2)应有全面的观点,对古代的证候不可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理解,而应根据其在当时整个证候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所代表的临床信息(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药等)准确了解其内涵。
   4还应考虑<局方》是医方典、成药典,且在方书角度具有由博返约的特点的影响
   5未见过用辛香燥热这一特点在《局方》证候学说上有反映
   6本研究的创新点
   《局方》代表了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局方》中证候特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弥补目前对该书证候学说方面研究的不足,完善对中医证候学说发展历史的认识,为现代证候学说提供借鉴。

著录项

  • 作者

    张甦;

  •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小野;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全书;中医生理;
  • 关键词

    局方; 脾相关证候; 肾相关证候;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