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健脾通络汤治疗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
【6h】

健脾通络汤治疗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7.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8.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后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名的研究

2.胃痞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3.中医辨证分型

4.治疗

5.中医药治疗CAG癌前病变的探索

6.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研究路径

1.初步调查研究

2.临床研究

3.研究结果

3.1 初步调查研究结果

3.2 临床研究结果

4.讨论

4.1 前期调查研究结果的讨论

4.2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4.3 存在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

5.导师经验学习与总结

5.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论治

5.2 CAG久病入络病机探讨

5.3 健脾通络汤方解

5.4 相关的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因其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常常发病不能被及时察觉,临床诊断主要需依靠内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且以后者为本病诊断的“金标准”。因本病与胃癌关系密切,常被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进行讨论。现代医学多从探讨发病机理方面入手,试图寻找针对本病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结果尚不理想。根除Hp、对症处理、定期随访仍作为对本病治疗的主要原则应用于临床,而对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病理是否可逆及其方法,尚无定论。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在辨证论治本病方面存在着独特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使中医药在治疗CAG及其癌前病变方面疗效显著。本研究以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为研究对象,观察导师经验方“健脾通络汤”对本病证病理组织学疗效、临床症状疗效的影响,为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思路与参考。
   研究目的:对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门诊的CAG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本病人口学资料、相关病因、病史及家族史、病理诊断、中医证候等分布情况及特点,为“健脾通络汤”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对“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整理学习导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的经验,以求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思路与参考,为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弱(虚寒)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临床依据。
   研究方法:对208例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筛选,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及中医脾胃虚弱(虚寒)证标准且自愿入组的65例患者予以健脾通络汤口服治疗,疗程为12周,分别于第0、2、4、6、8、10、12周填写CRF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完成疗程的60例患者通过前后自身对照评价病理组织学疗效以及中医证候、主症、次症疗效。
   研究结果:前期研究结果:人口学资料显示,共有来自21个省(或直辖市)的患者就诊,其中北京本地患者最多,占46.6%;汉族最多,占98.07%;就诊节气在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出现高峰,冬春之交和夏秋之交为低谷;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93;年龄最小25岁,最大83岁,平均53.86±10.96岁,年龄分布以50以上居多,占72.1%,51-60岁者所占比例最大;病程最短1年,最长26年,构成比5年以内者最多,占94.71%;职业退休居多,占45.19%;文化程度中学居多占38.46%; BMI正常者最多占58.7%。相关病因调查中,情志不畅(42.79%),熬夜(36.06%),精神紧张(21.15%),长期服药(20.67%),吸烟(20.19%)为影响前五位的生活起居因素;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嗜辣是主要的饮食习惯影响因素。相关病史中,Hp感染者最多,占53.86%;无家族史者居多,占79.81%。病理类型及程度分布,萎缩者占75.00%,肠化者占63.94%,异型增生者占24.52%;其中45人胃病理组织活检取了5个部位,占21.63%,且以胃窦小弯病变者居多。中医证候中,出现频率前5位的症状为恶凉喜热饮83.2%、喜暖喜按82.7%、胃脘胀满80.3%、心烦易怒76.9%、食后脘闷加重75.5%;舌脉以暗(80.8%)、淡舌(70.2%),腻(73.1%)、白苔(54.3%),弦(62.5%)、细脉(53.8%)者居多;证型分布以复合证型(72.60%)居多;辨证脾胃虚弱(虚寒)证最多,占82.2%,胃阴不足证最少,仅占2.9%。
   临床研究结果:病理总积分以及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各积分于治疗第12周均较第0周显著下降(P<0.001)。
   中医证候总积分于治疗第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时均较第0周(入组)时显著下降(P<0.001);治疗第6周、8周、10周、12周时均较治疗第2周时下降,并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第10周、12周时较第4周时有显著下降(P<0.001);治疗第12周时较治疗第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中医证候分度变化:治疗前中医证候分度以轻、中度为主,且中度者居多,治疗后中医证候分度无中度患者,无分度及轻度患者中以无分度者居多。
   主症积分于治疗第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时均较0周(入组)时显著下降(P<0.0024);治疗第6周、8周、10周、12周时均较治疗第2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治疗第8周、10周、12周时均较治疗第4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治疗第12周较治疗第6周时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治疗第12周时较治疗第8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024);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次症积分于治疗第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时均较0周(入组)时显著下降(P<0.0024);治疗第6周、8周、10周、12周时均较治疗第2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治疗第6周、10周、12周时均较治疗第4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治疗第10周较治疗第8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024);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病理疗效评价:痊愈25例,占41.67%,显效19例,占31.67%,有效11例,占18.33%,无效5例,占8.33%,总有效率91.67%。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痊愈10例,占16.67%,显效18例,占30.00%,有效24例,占40.00%,无效8例,占13.33%,总有效率86.67%。
   主症疗效评价:痊愈18例,占30.00%,显效13例,占21.67%,有效23例,占38.33%,无效6例,占10.00%,总有效率90.00%。
   次症疗效评价:痊愈15例,占25.00%,显效18例,占30.00%,有效15例,占25.00%,无效12例,占20.00%,总有效率80.00%。
   结论: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胃黏膜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起到逆转病理改变、防治癌前病变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