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古代中医病证分类研究
【6h】

古代中医病证分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文献综述 中医病证分类研究

前言

1 隋以前病证分类概况

1.1 《五十二病方》病证分类特点

1.2 《黄帝内经》病证分类特点

1.2.1 《黄帝内经》病证分类纲领

1.2.2 后世医家对《黄帝内经》病证归类

1.3 《伤寒杂病论》病证分类特点

1.3.1 病因分类-《伤寒论》

1.3.2 《金匮要略》病证分类特点

2 隋唐时期病证分类特点

2.1 《诸病源候论》病证分类特点

2.1.1 《诸病源候论》成书、分类概述及病证命名

2.1.2 《诸病源候论》病候分类

2.2 《千金要方》病证分类特点

2.2.1 首重妇儿,倡导疾病分科

2.2.2 内科病证,分类方法多样

2.2.3 外科病证,内容阐释周详

2.2.4 突出实用,述卒病以备急

2.3 《外台秘要方》病证分类特点

2.3.1 首重外感病证,内容详尽丰富

2.3.2 杂病继承《金匮》,深入阐发完善

2.3.3 旁参《病源》《千金》,病证叙述全面

2.3.4 顺应时代特点,备述流行疾病

3 宋金元病证分类特点

3.1 宗《伤寒》而明病因,首论诸风伤寒

3.2 论脏腑而别门类,是承《千金》之绪

3.3 论病症而求鉴别,以《诸病》为师表

3.4 分部位而明形态,此是外科常法

3.5 分期论治妇儿病,分类概括规范

4 明清时期病证分类特点

4.1 《医学正传》病证分类特点

4.1.1 内科病证,首陈病因

4.1.2 五脏论病,多有相关

4.1.3 妇儿病证,简略条理

4.2 《证治准绳》病证分类特点

4.2.1 详审病因,中伤分明

4.2.2 明症类病,求之所然

4.2.3 按部论病,多有相关

4.3 《证治汇补》病证分类特点

4.3.1 明内外之因,以提纲众候

4.3.2 设外体之门,述病情之状

4.3.3 以部位为界,来分类病证

4.3.4 以附症为鉴,纲举而目张

4.4 《张氏医通》病证分类特点

4.4.1 宗《病源》而重病因,中风亦求之内外

4.4.2 重主证而辨病机,纲举则条目清晰

4.4.3 定病位以论窍病,详妇儿而略外科

4.5 《医学心悟》病证分类特点

4.5.1 明确提出八纲辨证

4.5.2 论述伤寒纲举目张

4.5.3 杂病分类简洁明了

4.6 《医宗金鉴》病证分类特点

4.6.1 分科细致,论述病证全面

4.6.2 详述痘疹,反映时代特点

讨论

1 中医病证分类依据与层次

1.1 中医病证分类依据

1.2 中医病证分类层次

2 中医病证分类影响因素

2.1 客观条件-时代地域因素

2.2 主观条件-学术行医背景

3 从病名演变探讨病证分类

4 病证分类对临床诊疗影响

4.1 对疾病诊疗影响

4.2 对疾病预防影响

4.3 对疾病预后判定

4.3 对疾病分科影响

5 病证分类迂回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通过病、证、症三个层面展开的,其中症是指症状与体征,是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病位病性等本质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征与规律等本质的概括。
  中医病证分类肇端于先秦两汉时期,《五十二病方》很多病证的命名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对病证的分类,《黄帝内经》从虚实、病因、脏腑、六经、部位等方面对病证进行描述,形成了病证分类最初依据,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则分别从六经和脏腑的角度对病证进行分类,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又分别从病因和脏腑的角度对病证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并且形成多元化的分类模式,后人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很少有出其外者。宋代的两部官修医籍《太平圣惠方》以及《圣济总录》则是在《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的基础上略有补充,而金元其他医家的著述主要针对某些病证进行分类,较少做全局性的总览。至明清时期,一方面以《证治准绳》为代表的综合型医籍形成了不同卷目对病证分类依据不同的灵活形式,《张氏医通》、《医碥》等书均效仿此例;另一方面,分科日趋完善,专科医籍对病证分类愈加微细,分类依据较为固定。
  本研究通过对病证分类历史系统进行梳理,并将同一时期和不同时期病证分类方法加以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病证分类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的数千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从散在到规律的发展过程;其分类大体按照病因、症状、病位、脏腑、八纲、病理产物、方证、六经等进行的;古人在对病证分类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体归纳为主观(医者的行医背景和学术思想)和客观(时代、地域等)因素两个方;病证名称的变化往往也能够反映病证分类的情况;病证分类对临床诊疗疾病、疾病的预防与预后判断以及疾病分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