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源性头痛颈部阳性反应点短刺临床研究
【6h】

颈源性头痛颈部阳性反应点短刺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头痛的西医学临床研究概况

综述二 颈源性头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概况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3 试验设计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随机方案及随机隐藏

4 治疗方案

4.1 观察组

4.2 对照组

5 疗效评价标准

5.1 疼痛指标

5.2 疗效评价标准

6 安全性指标

7 一般资料

7.1 一般人口学资料

7.2 疾病相关资料

8 病例完成情况

9 完成病例一般情况基线可比性分析

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1.1 基线水平

2 疗效

2.1 临床指标

2.2 TCD

2.3 有效率的比较

3 安全性

讨论

1 发病特点分析

1.1 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1.2 发作特点

1.3 影像学特点

2 颈部阳性反应点短刺法的理论依据

2.1 短刺依据

2.2 颈部阳性反应点依据

3 疗效

3.1 镇痛结果分析

3.2 颈椎活动度评分结果分析(reduced range of the motion in the neck,ROM)

3.3 伴随症状

3.4 TCD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课题以颈源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刺手法为干预手段,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短刺、常规针刺作用于颈部阳性反应点,观察比较两种针法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所起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生活各层面压力的增加,颈源性头痛发病率逐渐增高,也更趋于年轻化。
   本病在头痛发作的同时,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昏眩晕、颈部僵硬、视物模糊、耳鸣、上肢麻木、肢体运动异常等症状表现。这不仅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也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病也渐渐成为中、西医学界研究的对象。在目前治疗中,西医内服西药与手术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也并非是最有效的治疗选择。而中医针灸凭着安全、经济、毒副作用小、镇痛效果显着等优势,已成为众多学者新的临床科研方向。
   1、研究目的:
   (1)寻找颈源性头痛颈部阳性反应点及其分布规律;
   (2)观察比较短刺与常规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对缓解头痛、改善颈椎活动度及其伴随症状、改善椎动脉供血等方面的疗效。
   2、研究方法:
   2.1病例来源
   所有颈源性头痛患者均来自于2012年6月到2013年4月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咨询和就诊的患者。
   2.2实验设计方法
   本研究严格遵循科研设计方法和原则,采用目前公认临床试验中论证强度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寻找颈部阳性反应点分布规律并评价运用颈部阳性反应点短刺这一思路在治疗颈源性头痛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
   2.3诊疗标准
   2.3.1参照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诊断标准,拟诊断标准内容如下:
   (1)颈部症状和体征:
   ①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异常体位时,或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
   ②颈部活动范围受限;
   ③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疼痛(定位不明确),或偶有上肢根性痛;
   ④颈椎椎体棘突偏歪,压痛阳性。
   (2)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
   (3)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颈椎椎体棘突偏歪,压痛阳性。临床上符合上述两项即可确诊。
   2.3.2根据国际头痛协会(IHS)发布的疼痛程度分级法(2004):
   0级:不痛;
   Ⅰ级:轻度头痛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
   Ⅱ级:中度头痛,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
   Ⅲ级:重度头痛,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并需卧床休息。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中、重度颈源性头痛(相当于Ⅱ级、Ⅲ级)患者。
   疗效评价采用:
   (1)每周头痛总VAS积分;
   (2)伴随症状总积分;
   (3)颈椎活动度(reduced range of the motion in the neck,ROM);
   (4)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各时点的前3项指标,及TCD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采集资料并分析。
   2.4治疗方法
   观察组:短刺治疗组。
   治疗方法:短刺颈部阳性反应点。
   取穴:(1)颈项部触诊;(2)颈部X光片。
   针具:0.25×4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操作:在C1-C7之间寻找敏感阳性反应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在该阳性反应点正中向下直刺一针,缓慢进针,如遇阻力,摇动针体深入,使针尖直抵骨面,用针尖仔细探查阳性反应物,至针下沉紧感骤增,进针0.8~1.2寸(适用于膀胱经,督脉不同),得气后捻转提插;行震、摩、搓法,腕关节不断震颤在近骨处行小幅度提插1min;然后调整针体使之稍斜,针尖在阳性反应物下的骨面上行提插法(摩骨)1min;至患者感觉酸胀为度。
   疗程:隔日1次,每周3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
   对照组:常规针刺组。
   治疗方法:常规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
   取穴:(1)颈项部触诊;(2)颈部X光片。
   针具:0.25×4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操作:寻找阳性反应点与常规消毒同观察组,采用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不提插,进针0.8~1.2寸(适用于膀胱经,督脉不同),以局部酸胀感为度;留针15min,每5min行针1次,以得气为度。
   疗程:隔日1次,每周3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
   2.5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在按照随机对照试验要求,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
   3.1头部痛点分布特点
   头痛的痛点(颈部阳性反应点)多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此两经循行经颈部,且头痛的发作与颈神经受到的压迫密切相关。两组病例共60例,经统计分析,在C1-C7段寻找颈部阳性反应点统计分析得出C1(32次)、C2(40次)、C3(46次)、C4(30次)、C5(26次)、C6(18次)、C7(2次),其中以C3处颈部阳性反应点分布最高。
   3.2头痛缓解结果
   3.2.1 VAS结果
   从两组VAS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首次治疗后无明显效果,从治疗一周后开始显效,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VAS值得出,随着时间与治疗量的增加,治疗开始显效,说明短刺是优于常规针刺的。
   3.3颈椎活动度评分结果
   两组在首次治疗后均有效果,且两组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治疗时间与治疗量的增加,两组在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的优势在治疗两周显得更加突出。
   3.4头痛伴随症状总积分结果
   通过头痛伴随症状总积分可以得出两组在首次治疗后、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症状总积分即有明显改善,有意义。短刺缓解头痛伴随症状疗效与常规针刺疗效无显着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短刺组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
   3.5 TCD结果
   颈源性头痛患者TCD检查,多显示双侧或单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值范围,也有部分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正常值范围,通过短刺或常规针刺均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短刺对于治疗右侧椎动脉有效,而常规针刺无效。故短刺组在改善椎动脉供血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4、研究结论:
   1.头部痛点多沿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分布,其中以C3处颈部阳性反应点分布最高。
   2.短刺能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伴随症状,如:颈部僵硬、上肢麻木、肩痛。
   3.短刺能有效改善右侧椎动脉供血。
   4.短刺能有效改善颈椎活动度。
   5.短刺能有效缓解颈源性头痛,且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6.短刺能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痉挛、改善脑供血局部的血液循环,松解黏连,消除炎症。
   本研究对颈源性头痛颈部阳性反应点与经络分布关系进行统计,并对短刺缓解颈源性头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一些伴随症状以及改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供血均做相关研究和讨论,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样本量小,治疗时间短,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刺的作用机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