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拟疏肝解郁方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观察
【6h】

自拟疏肝解郁方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观察及研究

2.1 病例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3 试验方法及过程

3.1 试验方法

3.2 观察项目

3.3 疗效评定

4 临床研究对象

4.1 病例来源

4.2 一般资料分析

5 临床研究结果

6 讨论

6.1 “疏肝解郁”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理论基础

6.2 “疏肝解郁”方组方立意

6.3 “疏肝解郁”方药物组成分析

6.4 “疏肝解郁”方药理机制

6.5 “疏肝解郁”方临床疗效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约有9300万人感染HBV。有研究显示,HBeAg阳性的慢性HBV携带者,ALT处于正常值(≦40IU/L)高限和HBV DNA高水平(≧1×105 copies/ml)复制者,仍有疾病进展的风险。于是部分国家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将ALT的正常值改为男性30IU/L,女性19IU/L。由此提示我们,如能进一步降低此类患者的HBV DNA及ALT水平,或可改善慢性HBV携带者的远期预后。
  目的:观察中药疏肝解郁方抑制HBV DNA复制、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及改善ALT的作用,并观察此方对肝郁脾虚证慢性HBV携带者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疗效。
  方法:共观察慢性HBV携带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12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治疗组给予疏肝解郁方。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每次0.1g,每日服用3次。根据数据具体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P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果:
  1.治疗24周后,疏肝解郁方对血清HBV DNA的影响:治疗组有6例(17.1%)出现病毒学应答(6例均为血清HBV DNA下降≧2log值,无血清HBV DNA转阴);而对照组,无病毒学应答。经X2检验,P=0.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24周后,疏肝解郁方对血清HBeAg的影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没有病人出现HBeAg转阴,两组无差别。
  3.疏肝解郁方对ALT的影响:治疗12、24周后,治疗组分别有13、19例ALT下降≧10IU/L,比例分别为37.1%、54.3%;对照组分别有3、4例ALT下降≧10IU/L,比例分别为8.6%,11.4%。经四格表X2检验,治疗12周后,P=0.004<0.01,提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24周后,P=0.000<0.01,提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4.疏肝解郁方对临床症状积分的影响:4周时,治疗组脘闷腹胀、倦怠乏力、烦躁易怒、食欲不振的症状积分,和对照组相比,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喜太息、夜寐不安的症状积分,和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12周时,治疗组除恶心暧气症状外,其余症状积分和治疗组相比,P均<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4周时,治疗组除食欲不振外,其余症状积分和对照组相比,P均<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5.治疗24周后,疏肝解郁方的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9例、17例、8例、1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例、4例、7例、22例,总有效率为37.1%。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P=0.000<0.01,提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治疗24周后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疏肝解郁方能降低慢性HBV携带者ALT水平,具有一定的抑制HBV复制作用,能改善肝郁脾虚证的慢性HBV携带者临床症状。但由于研究周期只有24周,时间较短,致e抗原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应答率的观察不充分;同时欠缺对疏肝解郁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远期疗效的观察,缺乏对远期疗效系统、客观的认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