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研究——基于货币超发和结构性因素的视角
【6h】

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研究——基于货币超发和结构性因素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产出、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中国货币之谜”的文献综述

2.3 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综述

2.4 文献总结

第3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形成背景

3.1 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以及本文核心概念界定

3.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通货膨胀情况

3.3 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经济背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货币超发:有效需求不足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4.1 引言

4.2 中国需求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表象:货币沉积

4.3 有效需求不足与沉积货币

4.4 沉积货币与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4.5 实证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构性层面:农产品抑价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5.1 中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点

5.2 价格结构性上涨的逻辑: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5.3 工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

5.4 农产品抑价:产生原因及其后果

5.5 如何对待农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近年通货膨胀的成因:需求面抑或供给面?

6.1 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的必要性

6.2 通货膨胀成因的量化分析与结构性模型

6.3 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条件

7.1 需求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条件

7.2 供给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条件

7.3 通货膨胀预测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可控性

8.1 逻辑推理

8.2 理论模型

8.3 数据模拟

8.4 问卷调研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研究内容和结论的回顾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均衡方式逐渐由资源约束下的短缺经济向需求约束下的过剩经济转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出现了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通货膨胀率总体下降,但货币沉淀越来越严重,M2/GDP不断上升,而农产品价格在近年却出现了阶梯式的大涨。“中国货币迷失”现象又再次发生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现象,引发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普遍担忧。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之后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应对危机,中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快扭转了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下滑态势,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严峻挑战。但应对危机的扩张性政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为支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广义货币的过快增长再一次导致对未来的通货膨胀形势的担忧。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关于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在这么高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下,为什么没有发生与之相匹配的通货膨胀?货币迷失现象再次出现在中国?这样高的货币存量是否会造成未来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农产品价格存在着强烈的涨价动能,却为什么常常出现大起大落?这是否会造成中国未来的高通货膨胀?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试图对中国自1997年以来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进行研究。
  本文总体上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和三章,本部分首先从中国近年通货膨胀现象的两大矛盾入手,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界定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内涵;其次,对现有关于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和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进行了尽可能充分的梳理,重点归纳了对货币迷失之谜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对该问题原因的不同解释;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论,主要是分析近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以及对该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计划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国货币迷失之谜的解释、货币迷失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和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文献,总结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三章介绍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现象,分析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积累的经济背景。
  第二部分为第四、五章,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分别从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进行研究分析,估计未来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形势。一方面,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对需求层面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了研究,回答了中国的货币迷失之谜;然后从实证的角度构建了货币势能概念,对中国未来需求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进行了预测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研究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特征,然后分析了历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发现农产品抑价的存在,分析农产品抑价的产生原因及其造成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主要是从成因分解的角度重新对中国近年以来的通货膨胀进行了成因研究。首先构建数量模型,量化分解通货膨胀成因,采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对构成CPI的32个小类子成分进行实证研究;分解出源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的通货膨胀程度指标。然后对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的结果进行研究,并为后文从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包括第七、八章,主要研究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条件,及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可控性。第七章首先总结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形势;然后通过研究需求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条件,认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造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而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则有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供给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条件主要是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些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条件也说明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必然性。然后利用P-Star方法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进行预测研究。第八章接着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的可控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建模和数据模拟,对中国家庭进行通货膨胀压力测试;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对中国家庭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进行了实际调研和总结。
  第五部分包括第九章。这一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应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建议,以及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结论主要有:
  第一,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是需求面的货币、信贷扩张因素,而供给层面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正面效应超过负面效应。在不同的时期内,中国通货膨胀成因有所区别。在2003年以前,需求层面实际上是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而供给层面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较高,这对于缓解通货紧缩问题、理顺价格体系,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2007年以来发生的明显、甚至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需求层面的货币、信用因素拉上的。
  第二,需求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本文研究发现,沉积货币对未来四年以内的通货膨胀都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中国的沉积货币形势非常严重,未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很有可能会因为需求层面的压力释放而造成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第三,供给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也较大。研究发现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没有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定价权。农产品价格经常受到人为的压低,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农产品抑价现象。中国存在明显的农产品抑价,农产品价格还应当在2012年的价格基础上上涨20%。
  第四,需求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和供给层面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都极有可能在未来发生。一旦消费需求改善,或是扩大内需和发展现代农业经济,都会导致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而无论是消费需求改善,还是以内需为主的战略、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无论是需求层面还是供给层面,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都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第五,通过对中国家庭的通货膨胀压力测试和对居民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问卷调研,发现中国家庭能够承受的通货膨胀最大限度应该在5%以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