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
【6h】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流动性概念界定的研究

2.2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的概念界定及度量研究

2.3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是过剩还是短缺的判断研究

2.4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或短缺的原因的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现象解析

3.1 核心概念界定

3.2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判断:总量过剩、结构短缺

3.3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现象分析

3.4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的现象分析

3.5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与短缺情况与国际上的差异

3.6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空间层面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

4.1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源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

4.2 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及地位转换

4.3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转变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和空间层面结构短缺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

5.1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转变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的实证检验

5.2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转变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空间层面结构短缺影响的实证检验

5.3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及实证分析

6.1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分析

6.2 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

6.3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政策建议

7.3下一步研究方向

7.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1998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汇总表

附录B 2006年到2015年股票密集发行期冻结资金规模汇总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近些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始终居高不下。2013年M2与GDP之比达到1.94,创出历史新高,我国的货币化程度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从整个经济层面而言,我国货币供应量充足且有稳定的增长。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居于主导,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07年我国政府报告中首次出现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表述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自2008到2013年,我国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达到20.6%、18.6%、20.5%、23.3%、23.3%、22.3%,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这足以说明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十分充足。但是在流动性如此充裕的大背景下,2013年6月和12月,中国银行体系却遭遇了两次流动性紧张事件,也就是媒体所称的“钱荒”事件。货币市场利率屡创新高,意味着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了突然的紧张,这也引发了广泛担忧。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充裕的背景下,为何却会发生资金面紧张的事件?这可谓中国在流动性方面的特殊现象,也被一些学者形象地称为“中国流动性之谜”,如何看待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如何揭示和破解中国流动性之谜,便是本论文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做出了本文界定,并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做出了判断,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并对总量过剩和结构短缺(包括空间层面的结构短缺和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现象描述以及国际经验对比。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本文相关研究对象的文献,主要包括流动性的概念界定、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的概念界定和度量、对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是过剩还是短缺的看法、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短缺的原因等方面。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短缺做出了本文界定,并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做出了判断,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并从各个角度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现象进行了揭示和分析。
  第二部分,探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并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阐述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本文认为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是一致的。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的改变,即再贷款渠道不断弱化,外汇占款渠道取代再贷款渠道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这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过剩,同时,由于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我国结售汇业务在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不同的开展情况也从另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对上述形成机理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外汇占款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将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代理变量,将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净国外资产对数值、存贷差对数值、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几个时间序列指标囊括到一个体系,构建了VAR模型,以检验由国际贸易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的增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为了分析的完整性,探讨了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认为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因素以及 IPO的扰动因素会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以及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情况形成影响,并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的结构短缺,并对这两个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选取shibor利率变动率作为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的结构短缺的指标,其他选取指标包括财政存款变动率(反映财政存款因素)、首发 A股筹资额增长率(新股发行因素)、外汇占款与央票净投放额的差额变动率(基础货币投放情况)。通过构建VAR模型,检验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因素以及IPO的扰动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结构短缺的影响。
  第三部分,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和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指明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表明:第一,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是一致的。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的改变,即再贷款渠道不断弱化,外汇占款渠道取代再贷款渠道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这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另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空间层面的结构短缺。第二,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因素以及IPO的扰动因素会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以及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情况形成影响,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的结构短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