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市场环境下涨跌停板股票后市表现的实证研究
【6h】

不同市场环境下涨跌停板股票后市表现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国内学者的研究

1.2.3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涨跌停板股票后市表现的理论分析

2.1 涨跌停制度

2.2 涨跌停制度的市场效应

2.2.1波动性外溢效应

2.2.2延迟价格发现效应

2.2.3阻碍交易效应

2.2.4磁吸效应和冷却效应

第3章 涨跌停板股票后市表现的实证检验

3.1 实证检验的思路

3.2 关于涨跌停板股票后市表现的假设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数据来源

3.3.2“牛市”、“熊市”与“猴市”

3.3.3后市表现的技术指标

3.4 描述性分析

3.4.1 总体描述

3.4.2 分行业描述

3.4.3 按月份描述

3.5 检验结果

3.5.1全样本检验

3.5.2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超额收益率检验

3.5.3同一只股票在不同市场环境中涨跌停板的后市表现检验

3.5.4回归分析——涨跌停板股票后市表现的影响因素

3.6 检验结果分析

第4章 研究结论与投资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投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2014年底,随着央行近两年内首次降息计划的公布,中国股市进入了新一轮的“牛市”。由券商带头、基建板块助推、“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概念后程发力,大盘指数从2350点一路飙升至3406点,涨幅接近50%。在看似疯狂的“牛市”中,不少投资者出现了“满仓踏空”甚至是账面亏损,在连续涨停面前望而却步,却在连续跌停里面蒙受损失。
  面对涨跌停板制度,市场评价不一。有的投资者认为它限制了交易的充分进行,使得股票价格并不能及时完整地反应市场预期,从而增加了日后交易的波动性;有的投资者则认为它给与市场充分的考虑时间,让投资者在冲动冷却后做出理性投资,合理地降低了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本文在梳理关于涨跌停板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中国股票的最新数据,实证研究了涨跌停板股票的后市表现,得出如下结论:
  1.总体而言,涨停板股票在涨停后5日的超额收益率大于0,跌停板股票在跌停后5日的超额收益率小于0.简言之,即涨停板股票在首次涨停后会出现持续上涨,而跌停板股票在首次跌停后会出现持续下跌。
  2.涨跌停板股票会出现“超额收益率反转”现象,即涨停板股票在涨停后会出现超涨的过度反应,而后又会出现价格回落;跌停板股票则正好相反,先超跌后回升。
  3.同一只股票在不同市场环境中出现涨停或跌停现象的后市表现显著不
  同。对于涨停股票,“牛市”比“熊市”的超额收益率高;对于跌停而言,“牛市”和“熊市”差别不大,但均与“猴市”有显著差别。
  4.行业因素对于涨停板股票的后市表现影响不大,但对于跌停板股票的影响较大,“公共事业类”和“房地产类”公司跌停后的波动比其他行业要小,“金融类”公司跌停后的超额收益率比其他行业要高。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推出以下投资建议:
  1.在“牛市”中,应当适当增加已经上涨股票的头寸,因为“牛市”中涨停板股票的行情持续时间较长、超额收益率较大。
  2.在板块选择上,应选择“金融类”公司作为逐利板块,选择“公共事业类”公司作为避险板块。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大盘指数波动幅度,将市场环境分为“牛市”、“熊市”和“猴市”,并分别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涨跌停板股票的后市表现,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本文仅研究了收盘时处于涨跌停板状态的股票,而未将盘中发生触板现象,而收盘未保持触板状态的股票纳入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选取上有所欠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