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特点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6h】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特点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1.1 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1.2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1.3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原因

1.4 骨质疏松的并发症

1.5 骨质疏松的治疗

2.骨质疏松的中医研究

2.1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2.2 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

2.3 血瘀与骨折的关系

2.4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检查仪器

6.问卷调查

6.1 一般资料

6.2 中医症状评分分型

7.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1.结果

1.1 一般资料

1.2 三种中医证型的分布

1.3.中医各证型中腰椎发生压缩性骨折的人数

1.4.L1~L4各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分布

1.5.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数量在三种证型中的比例

1.6 骨质疏松患者各年龄阶段人的正常椎体的BMD值比较

1.7.骨质疏松患者正常椎体的BMD值在三种证型中的比较

2.讨论

2.1 男女分布比例

2.2.骨质疏松证型分布

2.3.骨质疏松患者L1、L2、L3、L4腰椎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概率

2.4.脾肾两虚兼血瘀型骨质疏松是发生压缩性骨折最多的证型

2.5.椎体BMD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2.6.骨质疏松患者的正常椎体中脾肾两虚兼血瘀型的椎体BMD值最低

第四部分 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退行性骨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近年来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我的导师李跃华教授在30余年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和实践中,总结出肾虚和脾虚分别是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和促进因素,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和病理产物,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主张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腰背疼痛、乏力或弥漫性骨痛、骨折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常见症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化检查一般没有特殊异常,常通过骨密度检查来诊断骨质疏松症,然而临床中常见骨质疏松症状很明显的患者,其骨密度检查数值常常在正常范围之内,这类患者的椎体往往存在着压缩性的骨折,主要是腰背部椎体的骨折。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的椎体质脆、骨矿物质减少而易于压缩变形,所以在其椎体压缩后测其单位体积内的骨量数值好似正常甚至增高,其实是一种假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椎体发生了压缩性骨折,即隐性的骨折。我们常见开放性骨折或者闭合性骨折,比如胫腓骨骨折、肋骨骨折等我们可以通过触摸和放射线检查来确诊其骨折的形态及特点,然而隐性骨折就不能通过触摸和放射线检查来观察到,它是悄悄发生的,有的患者会出现身高变矮,或者驼背,然而大多患者是没有任何明显不适症状的,椎体的压缩性骨折极易出现在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身上。我们通过对临床患者的症状及骨密度检查数值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来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腰1~腰4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将骨密度与证型联系,从而指导临床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程度。
  方法: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统计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西苑医院的45~90岁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除去意思不清的、不能正常进行交流的、有重大疾病的以及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最终选入34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这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和脾肾两虚兼血瘀型,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年龄、证型、BMD值、骨折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分析这347例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其与BMD值、年龄及骨折的特点。
  结果:
  1.骨质疏松患者中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数大于未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数,有统计学意义,在L1~L4骨折椎体中发生压缩性骨折最多的是L4,有统计学意义。
  2.发生压缩性骨折最多的是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兼血瘀型骨质疏松是发生压缩性骨折椎体数最多的证型。
  3.未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其BMD值随着年龄呈负相关,未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中BMD值最低的是脾肾两虚兼血瘀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