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载体促渗技术的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的构建及其系统评价
【6h】

基于载体促渗技术的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的构建及其系统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

综述老年黄斑变性病及其药物制剂

前言

第一部分川芪方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1.1仪器

1.2材料

2提取工艺路线筛选

2.1提取工艺路线设计的文献依据

2.2川芪方提取路线的筛选

2.3川芪方提取工艺优选

3精制工艺研究

3.1水提醇沉

3.2水溶性考察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乳配方优化与川芪微乳制备工艺研究

1材料与仪器

1.1仪器

1.2材料

2川芪微乳工艺研究

3溶解度法筛选微乳表面活性剂(配方1)

3.1溶解度测定方法

3.2油相的考察

3.3液体表面活性剂微乳表面活性的考察

3.4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5聚L二醇400、甘油二元助表面活性剂最佳配比考察

3.6 Km值

3.7油酸与混合表面活性剂配比的考察

3.8相图法确定液体表面活性剂微乳的最佳范围

3.9配方1微乳制备工艺

3.10配方1微乳稀释倍数的确定

4粒径法筛选微乳表面活性剂(配方2)

4.1粒径法筛选微乳表面活性

4.2微乳油相、助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4.3油酸与混合表面活性剂微乳比例的考察

4.4微乳制备工艺的考察

4.5配方2微乳放大验证

4.6配方2微乳配方的确定

5微乳刺激性实验

5.1评分标准

5.2实验方法

6徼乳稳定性考察

6.1空白微乳稳定性考察

6.2微乳载药稳定性考察

6.3川芪微乳稳定性考察

6.4川芪微乳流体性质考察

6.5川芪微乳形态学观察

7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川芪微乳原位凝胶系统的构建

1材料与仪器

1.1仪器

1.2材料

2原位凝胶

2.1泊洛沙姆407胶凝浓度考察

3川芪微乳原位凝胶系统的构建

4载药量考察

4.1不同载药样品的制备

4.2载药量对相转变温度的影响

4.3 5%载药下不同浓度泊洛沙姆407相转变情况

4.4川芪微乳原位凝胶相转变时间的考察

5川芪微乳原位凝胶相容性考察

5.1观察法

5.2含量均匀度法

6川芪微乳原位凝胶形态学观察

7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评价研究

1材料与仪器

1.1仪器

1.2材料

2川芪微乳原位凝胶样品的制备

2.1 5%载药样品的制备

2.2 10%载药样品的制备

3川芪微乳原位凝胶体外释放度考察

3.1川芎嗪、藁本内酯方法学考察

3.2川芎嗪、藁本内酯体外释放度考察

3.3方程拟合

4川芪微乳原位凝胶流变学考察

4.1凝胶流体性质的考察

4.2线性粘弹区间

5川芪微乳原位凝胶刺激性实验

5.1实验方法及结果

6眼部滞留时间的考察

6.1实验仪器与材料

6.2实验方法

6.3实验结果

6.4结果分析

7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川芪微乳原位凝胶角膜渗透机理初探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

1.2材料

2方法学考察

3 5%川芪微乳原位凝胶的制备

4川芪微乳原位凝胶与普通原位凝胶对比研究

4.1 5%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的配制

4.2普通原位凝胶的配制

4.3制剂学表征

4.4组织分布研究

5川芪微乳原位凝胶治疗干性AMD的机理初探

5.1干性AMD模型的建立

5.2组织分布研究

5.3组织病理学观察

6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展开▼

摘要

老年黄斑变性病是全球第三大致盲性疾病,其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课题组前期临床研究表明:川芎、黄芪两味药组成的川芪方,具有益气活血,改善眼部循环,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功能,用于视网膜变性类疾病及眼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疗效。
  局部滴眼用药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延长药物在眼部滞留时间,提高眼后段药物浓度,是治疗眼底疾病的必要条件。微乳作为新型纳米给药系统,稳定性好、溶解能力强、粒径小且分散均匀,而原位凝胶作为载体可以延长药物眼部滞留时间,微乳-原味凝胶比普通制剂具有更强的优势。
  本课题采用微乳纳米技术,以中药复方川芎、黄芪为模型药,以微乳-原位凝胶作为载体,构建了中药复方微乳-原位凝胶给药系统并进行了制剂学表征;研究了中药复方川芪微乳-原位凝胶释药特点及规律;探索了其延长眼部滞留时间,通过跨眼-给药屏障,提高眼底药物浓度的途径与渗透机制;研究了药物在眼体各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粘膜刺激性评价;初步揭示了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对实验性视网膜变性的干预作用与可能的机制。
  1.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提取工艺研究
  根据川芎、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设计提取工艺路线,对提取工艺进行筛选。选择药效学与指标成分为综合指标进行考察,指标成分选择藁本内酯及黄芪甲苷,设计三条工艺路线,确定工艺(3)为其提取工艺。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别对醇提工艺和水提工艺进行筛选,确定川芪方的提取工艺为:川芎用6倍量85%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5小时;药渣按照1∶1的比例加入黄芪,后用10倍水提取2次,每次1.5小时。
  2.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精制工艺研究
  眼用制剂的载药量一般比较小且对水溶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精制,大孔树脂和水提醇沉是常用的两种方法。结果水提醇沉法得到的水提物中黄芪甲苷的总量高于大孔树脂精制得到的,且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因此,确定用水提醇沉法对进行精制。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黄芪甲苷为指标对醇沉工艺进行筛选,结果醇沉工艺的最佳共以为:药液的浓度为1g生药/ml,2倍量95%乙醇,醇沉时间16小时。
  3.微乳配方优化与川芪微乳制备工艺研究
  通过对微乳油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确定微乳配方,以刺激性为指标对微乳配方进行筛选,且对微乳的稳定性、流变学及形态学进行了考察。结果溶解度筛选的微乳配方1有刺激性,粒径法筛选的微乳配方2无刺激性。因此采用配方2作为川芪微乳的配方。
  确定的微乳的制备工艺为:助表面活性剂由PEG400及甘油共同组成,其比例为9∶1;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Km值为8∶2;油酸(OA)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比例为1∶9。制备工艺为:称取处方量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加入最少量的水,磁力搅拌均匀(400rpm,30min)后,向其中缓慢的滴加处方量的油酸,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均匀后(400rpm,30min),即得。
  结果微乳加速6个月表现稳定,其粒径在33nm左右;沉降稳定性中川芎微乳仍然是澄清透明的溶液,未出现分层现象,粒径为36.41±0.52nm;粒子稳定性中,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均未出现药物析出的现象,仍然是澄清透明的溶液。
  流变学结果显示川芎微乳属于牛顿流体。采用透射电镜法观察了川芪微乳的形态,川芪微乳无论粒径大小均呈圆形或者类圆形分布,并可以清晰的看到川芎醇提物微乳中央的分布。
  4.川芪微乳原位凝胶系统的构建
  采用流变学的方法,以相转变温度为指标,确定原位凝胶的配方。其配方及制备工艺:(1)称取川芪85%的醇提物适量,加入聚乙二醇、油酸(OA)、丙二醇及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适量,制成微乳部分,备用;(2)称取适量川芪水提物,加入到原位凝胶基质中搅拌均匀制成载药的原位凝胶部分;(3)将(1)少量多次的加入到(2)中,20℃下搅拌30min(400rpm),制即得川芪微乳原位凝胶。
  对微乳原位凝胶的载药量、相转变时间、相容性及形态学进行考察。结果川芪微乳原位凝胶的载药量为5%;川芪微乳原位凝胶从4℃起完成相转变所需要的时间为40±5s,25℃起完成相转变所需要的时间为5±0.4s。采用观察法及均匀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相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在4℃条件下放置的川芪微乳原位凝胶是一种澄清透明的淡黄色液体,无沉淀,无浑浊;在32℃条件下放置的川芪微乳原位凝胶是一种透明的淡黄色凝胶,无浑浊。川芪微乳原位凝胶样品中川芎嗪的L值为8.88,藁本内酯的L值为8.79,黄芪甲苷的L值为7.83,从含量的角度可以说明川芪微乳部分与微乳凝胶部分的相容性是良好的。微乳原位凝胶形态学观察中,50μm的倍数下能看到较为清晰的微乳原位凝胶的形态,粒子的分布主要有两种,较大粒子的形态接近椭圆形,较小的粒子的形态接近圆形。
  5.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评价研究
  5.1 释放度评价
  释放度研究以川芎嗪、藁本内酯为指标,采用改良Franz法对其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川芎嗪释动力学符合Higuchi方程;川芎嗪Pepps方程拟合得到的n为0.7229,说明其释放为非Fick扩散,释放行为是药物成分与基质骨架溶蚀共同作用的结果;Pepps方程拟合得到藁本内酯的n为0.9970,其放动力学符合零级方程,说明其释放为Fick扩散,其释放行为由藁本内酯的理化性质决定。川芪微乳原位凝胶体系中藁本内酯、川芎嗪的平均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4.32%、90.08%,初步说明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中的指标成分可以稳定、持续的从体系中释放出来。
  5.2 流变学评价
  采用流变学的方法对川芪微乳原位凝胶的流体性质、线性粘弹区域进行了考察,结果川芪眼用微乳原位凝胶的粘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属于流体中的假塑性流体。川芪微乳原位凝胶是具有线性粘弹区域的,以剪切力为指标,得到其临界剪切力为302.74Pa,此时储能模量(G')等于损耗模量(G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