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可持续性研究
【6h】

中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可持续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引 言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2概念界定

1.3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本文创新

第2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主要模式

2.1 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2.2 国际上公共部门养老金制度模式

2.3 国际上公共部门养老制度的设计特点

2.4 国外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

第3章 我国公共部门养保险的模式选择及经济学分析

3.1关于我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改革的研究回顾

3.2公共部门养老金制度的特殊性

3.3我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改革历程及模式选择

3.4我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第4章 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基本框架

4.1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内涵

4.2国际上关于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改革

4.3我国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改革的研究综述

4.4 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基本框架

第5章 我国公共部门养老金待遇水平测算

5.1替代率与待遇水平

5.2关于养老金替代率的研究综述

5.3替代率测算模型

5.4参数设定

5.5测算结果及分析

第6章 我国公共部门养老金财务收支预测

6.1 相关研究回顾

6.2公共部门人口预测

6.3工资水平估计

6.4基本养老金年度收入

6.5基本养老金年度支出

6.6新制度下公共部门养老金财务状况分析

第7章 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改革转轨成本分析

7.1转轨成本的理论分析

7.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隐形债务和转轨成本的测算综述

7.3 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改革的转轨成本测算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研究结论

8.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公共部门人口

附录B养老金替代率测算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2015年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发布,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国际上称为公共部门)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迈出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从“碎片化”向“大统一”的关键一步。本文以此次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和养老金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解读了我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问题,并对新制度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模拟量化分析。
  本文首先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作为对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理论支撑,总结了国际上四种主要的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模式,分析了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性、特殊性,归纳了其他国家对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的经验。在理论阐释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改革历程,分别对公共部门选择现收现付制和部分基金积累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制度选择部分基金积累制比现收现付制更能适应老龄化日益加速的趋势,该制度下使得公共部门福利最大化的缴费率与公职人员的年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2015年我国公共部门养老金制度并轨后,新制度的可持续问题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欧盟委员会(2001)曾经指出“待遇的充足性、财务的可持续性和对变化的适应性”是养老金计划长期可持续的三大原则,世界银行报告也提出“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目标是能够提供充足、可负担、可持续和稳健的退休收入”。为此在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我国公共部门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的研究框架,包括养老金待遇水平、养老金未来财务收支状况与转轨成本三个方面。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养老金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养老基金的支出规模,也影响着过渡期转轨成本的大小,而不同的改革方式下转轨成本的大小不同,对养老金未来的收支平衡容易产生压力,同时如果未来新制度的收支状况良好也意味着制度本身能够承载更多的转轨成本并带来更高的待遇期望。本文对这三个问题逐一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我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提供了量化说明。
  全文按照“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公共部门养老保险的主要模式和特殊性——国际改革经验总结——国内改革实践与模式选择——对新制度模式的可持续分析(待遇水平、财务收支预测、转轨成本分析)——制度完善建议”的逻辑展开,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1)总结了国际上主流的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并比较了它们的设计特点和相对于私人部门的差异性(2)全面梳理了我国公共部门的改革进程,明确了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制度的特殊性(3)从经济学福利最大化角度解释了我国的公共部门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问题(4)对2015年改革后的公共部门养老金待遇、转轨成本和未来的财务可持续能力逐一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促进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