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建设及实施研究——兼析R公司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6h】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建设及实施研究——兼析R公司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网络舆情分析师”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1 网络舆情基础理论概述

2.1.2 网络舆情分析师定义

2.2 培训体系设计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2.1 培训

2.2.2 培训体系

2.2.3 培训需求评估方法分析

2.2.4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分析

第三章 R公司对我国“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需求的实证分析

3.1 R公司“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需求的实证分析路径设计

3.1.1 R公司简介

3.1.2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需求实证分析路径

3.2 R公司就“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学员特点分析

3.2.1 “网络舆情分析师”学员年龄取样汇总分析

3.2.2 “网络舆情分析师”学员性别取样汇总分析

3.2.3 “网络舆情分析师”学员就职情况取样汇总分析

3.3 “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分析

3.3.1 “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分析

3.3.2 “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内容和任务分析

3.3.3 “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理论

3.3.4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必备技能及素养

3.3.5 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基本技能及素养汇总

3.4 “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环境分析

3.5 培训需求补充问卷调研

3.5.1 我国舆情工作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分析

3.5.2 R公司培训需求问卷设计

3.5.3 R公司培训需求问卷数据统计

3.6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现状分析

3.6.1 培训机构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3.6.2 培训机构培训效果及覆盖程度分析

第四章 R公司对“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的设计、开发实践

4.1 开发目标

4.2 培训体系组织机构设置

4.2.1 设计阶段组织机构设置

4.2.2 实施阶段组织机构设置

4.3 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及测试考题设计

4.3.1 课程体系内容设置

4.3.2 网络舆情分析师课程体系排序

4.3.3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测试考题设计

4.4 教学方法开发及讲师队伍建设

4.4.1 教学方法开发

4.4.2 讲师队伍建设

4.5 培训支持体系

4.5.1 软件系统

4.5.2 硬件系统

第五章 R公司2013-2016年“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项目的总结分析及改进建议

5.1 R公司“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实施总结分析

5.1.1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设计的对比评估和外部评估

5.1.2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设计的内部评估

5.2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待改善方案、借鉴意义及展望

5.2.1 R公司“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建设项目改善方案

5.2.2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体系建设项目的借鉴意义

5.2.3 “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行业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传播媒介升级换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压力集团”。可以说,加强新媒体素养和舆情引导能力是摆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面前的新挑战。由于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需要专业性人才,由此催生了网络舆情分析师这个职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素养对网络舆情分析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目前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尚未成熟并亟待升级。
  本文在对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及并对比研究当前最前沿网络舆情分析理论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训现状及问题,设计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科学的培训体系,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本文选取作者主持的一个舆情培训项目(也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作为样本,系统地回顾分析了项目需求前期调研、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等整个过程,并与其它5个舆情培训项目作对照,总结了国内舆情培训的基本模式。论文结合现今的网络舆论发展态势,对舆情培训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的发展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