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应对策略研究
【6h】

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应对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2 选题依据

1.2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创新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理论分析

2.2.1 舞弊三角模型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农业类上市公司行业特点及现状分析

3.1 农业类上市公司行业特殊性

3.1.1 前期投入大且产品附加值小-成为融资障碍

3.1.2 自然环境依赖性强且不可控因素多

3.1.3 行业周期性明显-成为财务压力来源或造假契机

3.2 农业类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3.2.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行业细分

3.2.2 上下游合作方零散且难于管理

第4章 农业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造假动机

第5章 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机会与条件-案例分析

5.1 管理层面临行业特殊性拥有更多造假机会

5.1.2 销售模式增加财务核查难度与成本-连城兰花经销商模式虚构收入

5.1.3 非行业人士难以判断部分会计估计的合理性-獐子岛跌价准备疑云

5.2 行业特殊性带来的造假便利条件

5.2.1 面临更多现金交易

5.2.2 税收优惠政策成为农业类上市公司收入造假的“防弹衣”

5.2.3 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保护成为企业“免死金牌”

第6章 管理层财务造假的自我合理化

6.1 错误观念下的利益均衡

6.2 迫于外部压力的情非得已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2.1 针对审计程序设计与执行的建议

7.2.2 关于求助外部专家的建议

7.2.3 关于合理确定审计收费的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农业作为我国立国之本,是我国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三五”期间提出农业发展战略中,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作为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农业类上市公司是农业产业化的模范性企业,代表着我国农业性企业的较高标准,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作为农业类公司的高水准企业,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屡见不鲜,仅2016年就有6起造假案件被爆出,或年报造假,或重组造假,或IPO造假。这一现象令中介机构与投资人对农业类企业投融资或多或少失去信心,而农业作为重资产行业在产业化过程中仅靠国有资本、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市场化的运作不仅可以为农业行业注入新鲜资本血液,也可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改革。
  本文以舞弊三角模型作为研究的框架理论,并且穿插引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运用行业数据去分析农业类企业的特点,从行业特点角度探寻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客观条件。并且援用近年财务造假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案例,从行业运营实际情况的角度探讨管理层能够进行财务造假的机会与条件。再以实际案例结合理论,分析管理层财务造假的动机和自我合理化的过程。最后站在第三方审计的角度,给出识别财务造假、规避审计风险的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说明农业类上市公司造假事件频发,不仅仅因为行业特殊性带来的财务造假的客观条件,也有管理层的主观动机和借口。虽然业务的复杂程度导致财务舞弊具有一定隐蔽性,但是并非无迹可寻,第三方审计也并非束手无策。为促进农业类企业良好发展,一方面需要做好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也需外部监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