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液流变学和白细胞变化的影响
【6h】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液流变学和白细胞变化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abbeviation)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缺血性脑损伤病理机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脑缺血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2脑缺血时炎症反应与相关因素的变化

3钙超载与脑缺血

4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与脑缺血

5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EAAs)的神经毒性作用

6脑缺血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

7脑缺血与自由基

8一氧化氮(MO)、内皮素(ET)与脑缺血性损伤

9 c-fos与脑缺血

10脑缺血中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

11脑缺血再灌注的组织学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

12小结:

综述二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

1脑缺血模型的动物选择

2常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制作

3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

综述三针刺对脑卒中功能的改善及效果评测

1针刺在脑卒中功能改善中的作用

2针刺效果的评测方法

综述四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概述

1中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论述

2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3小结: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检测指标与方法

4数据处理分析

实验结果

1针刺对脑缺血患者白细胞的影响

2针刺对脑缺血患者全血粘度的影响

3针刺对脑缺血患者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4针刺对脑缺血患者Fugl-Meyer评分的影响

5针刺对脑缺血大鼠白细胞的影响

6针刺对脑缺血大鼠血流变学的影响

7针刺对脑缺血大鼠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分析讨论

1中风与经络、穴位的选择

2脑缺血患者和动物模型的选取

3局灶性脑缺血不同再灌注时间白细胞、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的变化及机制探讨

4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探讨

5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参考文献

综述三参考文献

综述四参考文献

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研究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了发挥针灸特长,提高临床疗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针灸治疗的机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多种病理机制,其中炎性反应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血液流变学在此过程中也有所变化.因此,如果在缺血早期能降低再灌注时炎性反应的程度,抑制其反应过程,改善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加快脑血流的速度,减轻再灌注时的脑组织损伤,为后期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该实验对临床急性脑缺血2天的患者选取百会、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观察针刺0天、4天、7天后白细胞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对患者用Fugl-Meyer评测表进行评测,观察针刺组和非针刺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同时用线栓法阻闭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再灌注0分钟,6小时,24小时白细胞的变化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以及针刺上述三穴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为临床脑缺血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