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分布演变过程的初步研究
【6h】

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分布演变过程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调查研究,从不同时点动态采集临床信息,提取出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及对证候要素具有诊断意义的症状、舌脉象,并初步探讨证候要素的分布及演变过程。 方法:本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03CB517102)的一部分。采用前瞻性调查结合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缺血性中风病临床信息病例调查表对多中心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动态采集,采集时点为:发病72小时以内,从入院当日到发病14天,每天调查1次,发病28天、90天各时点调查1次;发病4-7天,前14天每天调查1次,14天以后,每周调查2次,至发病4周后结束;发病8-180天,入院后每周调查2次,共调查2周。 结果:1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对提取的公因子合并后,得到5个证候要素及所包含的症状,其结果如下:F1:痰色白、痰量多、痰质粘稠、咳嗽;F2:心烦、易怒、口干、口渴喜冷饮、口苦、不寐;F3:神疲、反应迟钝、寡言少语、表情淡漠、语声低微、纳呆、乏力、头晕、面色萎黄、肢体松懈瘫软、手肿胀;F4:视物模糊、目涩;F5:口唇紫暗; 2“风”证候要素的提取:在本研究的病例资料中,由于对风有诊断意义的变量指标出现频率较低,未能纳入因子分析中,但总结对风有诊断意义的症状,主要包括:口噤、口唇颤动、瞪目直视、目偏不瞬、目珠游动、头摇、搐搦、抽搐、筋惕肉瞤、手足蠕动、手颤,这些症状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对风有诊断意义,可作为风的诊断指标。3通过比值比探索风与因子分析中提取5个证候要素的关系发现,缺血性中风病风证常与痰、血瘀、气虚相兼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46个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2478例次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6个证候要素分布中以气虚、内火所占比例最大,两者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病的主要证候要素;不同合并病在6个证候要素上的分布: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在气虚上分布最多,复中风、糖尿病、高血脂在内火上分布最高,高血压在风上分布也是最高;各合并病均在内火、气虚上分布最高,痰瘀所占比例相近。不同发病时间上6个证候要素的分布与演变过程:6个证候要素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过程分析,发病1-14天,主要以痰、内风、气虚为主;发病15-30天主要以阴虚、内火、血瘀为主;31-180天主要以内火、阴虚、血瘀为主;在单一时点上每个证候要素的演变过程看,痰在发病前3天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3天后出现的频率逐渐下降;内火在前14天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的频率逐渐增高,14天后,有下降的趋势;气虚在前14天出现的频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4天后出现的频率逐渐下降;血瘀从发病1-10天,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10天后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阴虚在发病1-10天,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10天后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风证在发病前7天出现的频率较高,7天后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 5缺血性中风病出现中脏腑表现时,占前三位的证候要素为风、气虚、血瘀,中脏腑症状主要出现在中风病的急性期,特别以前14天出现的频率最高。6舌与各证候要素的最优尺度分析结果如下: ①风和灰苔、淡白舌有联系;②火和紫舌、红舌、黄苔有联系;③痰和暗舌、青舌、紫舌、舌下络脉青紫有联系;④血瘀和青舌、舌生瘀斑、舌下络脉青紫有联系。⑤气虚和淡白舌、淡舌有联系。⑥阴虚和绛舌有联系。7脉与各证候要素的最优尺度分析结果如下:①风和促脉、浮脉有联系。②火和弦脉、滑脉有联系。③痰和弦脉、迟脉、滑脉有联系。④血瘀和微脉、濡脉、涩脉有联系。⑤气虚和细脉、缓脉、弱脉、代脉有联系。⑥阴虚和和弦脉、迟脉、沉脉有联系。 结论:(1)探索性因子分析、最优尺度分析的非线性典型相关法在证候要素提取中可能是有效的研究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2)2478例次患者资料中,以气虚、内火在全部病例资料中所占比例最高;不同时间点上6个证候要素的分布、演变过程不同。 (3)缺血性中风病中脏腑症状主要出现在中风病的急性期,特别以前14天出现的频率最高,根据比值比分析,出现中脏腑症状时证候要素以风、气虚、血瘀的关联性比较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