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静脉吸毒感染HIV患者与输血感染HIV患者的心理异常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研究
【6h】

静脉吸毒感染HIV患者与输血感染HIV患者的心理异常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与探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s,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edeficiencyvirus,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也是一种带给患者沉重经济负担、巨大精神压力的疾病。面对这种难以克服的世纪绝症,尤其是随着躯体症状的出现和病情加重,许多患者逐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异常症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心理异常如抑郁和焦虑程度的升高与加速AIDS进程有关。此外,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感染途径的HIV感染者,其心理异常的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 但是,目前关于HIV患者心理异常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此,本研究对146例静脉吸毒感染HIV患者和64例输血感染HIV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流行病学和心理异常量表的调查,试图了解HIV感染者心理异常与证候的关系。 方法: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分析、总结了十几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艾滋病心理异常的研究报道,以了解现代西方心理学在艾滋病心理异常方面的研究进展。其次,通过收集、分析古代中医心理学的有关文献,总结了中医心理学的各家学说,并对现代中医临床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在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异常疾病的中医证候和辨证论治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并简要概述了二十几年来中医界专家、学者在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治疗方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研究的艾滋病中医临床证候调查奠定基础。 临床研究部分对HIV感染者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医证候和心理量表(SCL-90)两方面。本研究通过广西区某戒毒劳教所的146例静脉吸毒感染HIV患者与河南某地区的64例输血感染HIV的患者进行比较,以不同角度对艾滋病心理异常患者的心理因子与证候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为临床更好地进行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奠定基础。 调查工具包括《HIV感染者中医临床证候调查表》和心理异常的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以下简称SCL-90)。 《HIV感染者中医临床证候调查表》包括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内容,涵盖了HIV感染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将每一个症状进行程度分级。症状的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四级。难以量化或不便于临床操作的项目则分无、有两项。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方面,以脏腑辨证体系为主,其他辨证方法为辅。 资料处理方法: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ForWindows,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等描述性统计、t-检验、Logisitic回归分析等。 结果:吸毒感染组与输血感染组12种常见证型的频率比较结果:5种证型有显著/极显著差异,占41.67%。差异显著的证型有2种:肾阴虚、肾阴阳两虚。差异极显著的证型有3种:心气虚、肝郁气滞、脾胃气虚。可见两组常见证型的频率分布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吸毒感染组在各种心理因子异常的情况下,证型频率最高的是肝郁气滞、其次是肾阴虚、脾胃气虚等。肝郁气滞的频率最高,尤其是偏执、焦虑、敏感三个因子,肝郁气滞的频率均在60%以上。输血感染组在各种心理因子异常的情况下,证型频率最高的是心气虚,其次依次为肾阳虚、肾阴虚和肝郁气滞,其心理异常因子与证型的对应规律与吸毒感染组有较大差异。 以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吸毒感染组与输血感染组的证候与心理异常的关系。结果显示:心气虚与敏感因子呈正相关的强联系,与焦虑因子呈正相关的极强联系。肝郁气滞与躯体化、恐怖两个因子均呈正相关的强联系。肾阳虚与焦虑因子呈正相关的极强联系。肾阴虚与躯体化因子呈正相关的极强联系。此外,肝胃不和、肺气虚、脾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痰热蕴肺等证型也与不同的心理异常因子存在较强的联系。 结论:在吸毒感染组的病例当中,肝郁气滞与各种心理异常因子的关系最密切,均有可能导致各种心理异常状况,而且肝郁气滞与偏执、焦虑、敏感三个因子的关系最密切。可见在输血感染组心理异常患者中,心气虚与各种心理异常因子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肾阳虚、肾阴虚、肝郁气滞三种频率很接近的证型,这三种证型与各种心理异常因子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由于西方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归纳方法均与东方文化不同,当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心理异常因子的症状、表现的归纳与中医证候有较大的差别,两者无法一一对应。而且由于医学界对于艾滋病心理异常的研究还比较少,有价值的文献数量很少,且多为英文资料。在种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本研究以中医理论对这两种不同学说的内在联系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与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