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伤寒论》药物的毒性问题研究
【6h】

《伤寒论》药物的毒性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导言

1现代药理学毒理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2历代医家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3《伤寒论》毒性药物及药物毒性

4《伤寒论》对药物毒性的控制

5从对细辛的争议来探讨《伤寒论》药物的毒性问题

结语

主要引用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东汉医家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部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临床医学专着。该书将理、法、方、药融于一体,进一步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本文在现代药理学和毒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就《伤寒论》药物毒性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重点分析及总结张仲景《伤寒论》对中药毒性控制及运用的经验,旨在使我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及安全用药的科学依据,这对趋利避害,发掘及利用中药的毒性也有意义。 论文第一部分,首先概述现代药理学有关毒性的认识。中药毒性是中药含有的化学物质引起对生物体损害的能力,其产生的损害总称为毒性作用或毒效应;毒性的大小以损害的性质和程度表现出来。中药毒性学领域至今无统一毒性分级定量标准。历代本草以中药毒性对人体损害的剧烈程度,将其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或加微毒一级。大毒,指毒性强烈易致死亡的毒性,如乌头、巴豆的毒性等;有毒,指多食造成脏腑受害,若严重也可致死,如牵牛子、大戟等的毒性;小毒或微毒,指若长期大量服用,或忽视用法也会造成轻微损害,如吴茱萸、芫花等的毒性。现代有学者以现代药学的毒性分级为基础,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有毒(或中毒)、小毒三级,并订立了中毒表现、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及潜伏期等具体的指标。现行《中国药典》将中药毒性分大毒、有毒、小毒。世界卫生组织则是按药物的半数致死量进行分级。药理学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范围包括:(1)中药毒性成份,包括植物、动物及矿物类中药的毒性成分,例如乌头含毒性成份乌头碱(aconitine)、斑蝥含斑蝥素、朱砂含汞化物等。而含重金属中药的安全性引起关注,并要求设定限量。(2)中药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化学结构或物理性质的改变、给药途径、剂量或浓度影响,以及机体功能状态等。(3)作用机理,毒性成分作用人体可通过使细胞突变、干扰神经传导、干扰酶系统或干扰免疫系统等方式,导致功能性障碍或器质性损伤。 论文的第二部分通过了解历代医家对中药毒性的论述,较全面的分析了中药毒性内涵,理清毒性的概念。历代医家对中药毒性认识不断深入。西周以后有关“药”与“毒”文字使用增多,表明古人在实践中逐渐增多地认识到不同的毒性植物、动物、矿物,发现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出现中毒现象。此后直到西汉以前,随着医药知识的不断积累,古代医药学文献中多以“毒药”作为药物的总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无毒者为“食”,有毒者为“药”,而将药食分离,认识到药可治病。但此时对中药药性知识的了解尚未深入,并没有将毒性的概念从药性中分离出来。到了秦汉以后,中药毒性才有了特定的涵义。《神农本草经》将有毒、无毒连同四气、五味、归经共同归属为中药的基本性能,即药物的毒性是药物本身的一种性质;药性柔弱对人体作用缓和者无毒,药性强烈对人体作用峻急者有毒;药物是通过药性对人体产生作用,而药物的毒性也须在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出毒性作用,而后才能被确定。此后各代医家对毒性的认识更加深入细致,他们总结了毒性反应的表现,控制毒性的方法,用药宜忌等经验,认为药物的毒性并非绝对,若控制得宜,用之得当,则具有攻除病邪的能力。若用之失当,则成为损害人体的原因。 论文的第三部分对《伤寒论》使用的84味药物进行了分析,检索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本草文献,对这些中药的毒性论述与运用知识进行归纳。论文选择的本草文献共29本,包括《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汤液本草》、《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本草纲目》、《雷公炮制药性解》、《药鉴》、《本草新编》、《本草崇原》、《本草备要》、《本经逢原》、《本草经解》、《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求真》、《要药分剂》、《神农本草经读》、《本草述钩元》、《本草害利》、《毒药本草》、《中华本草》以及《中国药典》(2005年版)。从检索结果看,在《伤寒论》使用的84味药物中,共有36味药曾记载有毒性。其中有些古今看法一致,例如:巴豆、附子等;有些则古今记载不一,例如:白头翁、桔梗、旋覆花、芍药等。本文结合药理学研究进展,从药物的毒性成分、毒性程度、药理作用及毒性反应等方面归纳研究结果,以了解《伤寒论》毒性药物及药物毒性的本质,为客观评价药物毒性寻找科学依据。 论文的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总结《伤寒论》条文,研究张仲景在临床上对中药毒性控制与运用的方法。张仲景控制药物毒性办法包括:(1)剂量控制。小量试服,逐渐递增,中病即止,如十枣汤服药后,“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根据体质或病症轻重调整剂量,如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2)炮制制毒。有火制法,分为炮法(如附子须“炮”)、炙法(如炙厚朴)、熬法(如水蛭用“熬”)、去汗法(蜀椒须“出汗”);有水制法,分为洗法(大黄“清酒洗”)、浸法(枳实“水浸”)、渍法(大黄“以麻沸汤渍之”);有制霜法(如巴豆霜);此外也可直接去除毒性部位,如苦杏仁去尖。(3)煎煮制毒。先煎久煎,如麻黄“先煮数沸”;有去滓再煎,可缓解药性,扶助胃气,如旋覆代赭汤煎法;有煎煮丸药,使猛烈的药物产生缓和持久的作用,如大陷胸汤煎法;有以蜜制药,使药力和缓持久,如麻子仁丸“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也有以浆水(淘米水)煎药,调理脏腑。同时,即使附子一药煎法也各不相同,或久煎或配干姜、甘草、米汤煎煮以解毒性。(4)配伍制毒。如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附子与大黄配伍、吴茱萸与生姜及大枣配伍、半夏与生姜相配伍,或配伍补脾胃药以减药毒。(5)选择合理剂型和用法。《伤寒论》中根据病情采用丸、散、汤剂等多种剂型,以避免毒性反应。如病重且急者用抵当汤;若病虽重而病势较缓则用抵当丸。同时使用峻剂中病即止或微量渐加,也有峻剂顿服或饭后服,以顾护脾胃免伤正气或缓和药性。 第五部份通过分析对细辛毒性不同的认识,进一步讨论如何看待《伤寒论》药物的毒性问题。细辛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伤寒论》中细辛入方6次,用于外感伤寒或内伤杂病,包括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真武汤加减、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及乌梅丸。但一直以来,细辛在品种、用量、药用部位及毒性方面都具争议,例如:古时有以杜衡替代细辛;细辛古时二、八月采根,今为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古时多用根部,五十年代起曾用全草;对于有毒与无毒,有的认为上品可“久服”,有的则认为“性烈,有小毒”;有的认为用量“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有的则质疑“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对于细辛毒性成份,一直都以研究挥发油内的黄樟醚为主,直到发现马兜铃酸的毒性后,因为细辛含少量马兜铃酸被禁用,但也有实验证实,细辛根部马兜铃酸含量低,复方汤剂中更检不出马兜铃酸,故认为可以适当使用。 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从古至今对中药毒性认识通过不断临床实践更加深入细致,并丰富了许多药物的毒性内容,包括毒性成份、控制与运用毒性的方法、毒性反应、毒性作用机理及用药宜忌经验等。而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化学成份、品种来源、采集时间、炮制加工、药用部位、用量、配伍、药证相符等,这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才可避免毒性反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辨证为原则,对药物毒性的控制与运用思路清晰、用药章法严紧,启发我们药物的毒性若控制得宜,用之得当,则具有攻除病邪的能力;若用之失当,则成为损害人体的原因。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也为《伤寒论》药物毒性的运用提出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