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温下法与温涩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损伤机制的比较研究
【6h】

温下法与温涩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损伤机制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上篇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中篇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第一部分古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第二部分现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第三部分导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

下篇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展开▼

摘要

1研究背景和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结肠黏膜层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粘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有效的西药是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的优势,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导师田德禄教授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证候表现,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的休息痢最为接近。将本病的发病机理精辟地归纳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内疡为局部病理表现。从而概括出健脾益气是治本之法,清热化湿解毒为常用治标之法,活血化瘀是缓解期或久病复发者常用治法,祛腐托疮生肌法为局部治疗关键的主要治则。 王新月教授继承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采用不同的有效治法。“温下法”和“温涩法”是临床上治疗UC的常用方法。“温”法在于温补脾肾以治本,而“下”和“涩”则是中医治法中完全相反的两种概念。临证如何正确把握两法的使用,对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UC的疗效,尤其是降低复发率至为关键。 本课题从UC的免疫损伤机制入手,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损伤反应、促进结肠黏膜修复和阻抑愈合后复发等方面,深入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治疗UC的作用机制,分析比较两法作用环节的不同,为合理、适时选择治法、遣方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出UC多环节治疗理论及微观辨证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实际,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和慢性持续型活动期的病例83例,辨证基础上分为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其中温下组29例,温涩组27例,对照组27例。温下组给予温脾汤加减治疗,温涩组给予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疗程均为4周。主要观察:(1)疗效观察: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临床主要症状(脓血便、腹泻、腹痛)变化、内镜黏膜疗效、黏膜病理疗效、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以及复发率的变化等。(2)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外周血CD4+/CD8+/CD3+细胞,血清NO、TNF-α和IL-8,结肠组织iNOS、TNF-α、IL-8和EGF。 3结果 3.1疗效观察结果 (1)温下组与温涩组临床综合疗效、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温下组与温涩组中医证候疗效、显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 (3)三组的每周证候积分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01)。在治疗2、3、4周后,温下组与温涩组的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2周后,温下组的积分改善优于温涩组(P<0.05);在治疗4周后,温涩组的积分改善优于温下组(P<0.05)。 (4)温下组与温涩组在脓血便、腹泻、腹痛方面均无明显差别(P>0.05),但从数值上看,在脓血便疗效方面温下组有高于温涩组的趋势,在腹泻疗效方面温涩组有高于温下组的趋势。 (5)温下组与温涩组内镜黏膜疗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黏膜病理的疗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无统计学意义。 (6)三组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均P<0.001),温下组与温涩组临床活动指数改善和内镜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01vsP<0.05)。 (7)温下组与温涩组均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则出现了5例不良反应,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 (8)温下组与温涩组治疗后6个月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2免疫学指标变化 (1)治疗前,三组UC患者外周血CD8+细胞绝对计数均高于正常参考值(P<0.05),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P<0.05);未发现CD3+、CD4+和CD8+百分比与正常参考值有差别。温下组患者外周血CD3+、CD4+与CD8+细胞绝对计数均高于温涩组(P<0.05)。 治疗后,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分别在CD3+、CD4+与CD8+细胞绝对计数及CD4+/CD8+比值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温下组CD3+、CD4+与CD8+细胞绝对计数变化差值均显著高于温涩组与对照组(P<0.001);温涩组CD4+/CD8+比值变化差值高于温下组与对照组(P<0.05)。 (2)在血清NO含量和结肠组织iNOS表达水平方面,活动期UC患者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且温下组最高,温涩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三组血清NO含量和结肠组织iNOS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01)。温下组NO含量和iNOS表达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最大,温涩组iNOS表达水平的下降幅度亦较大,两组iNOS表达水平的下降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治疗前,三组血清和结肠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值(分别是P<0.01vsP<0.001)。两两比较,血清TNF-α含量和结肠TNF-α表达温下组高于对照组(P<0.05),温下组与温涩组、温涩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三组血清和结肠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是P<0.01vsP<0.001)。在血清和结肠TNF-α水平变化中,温下组与温涩组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P<0.01vsP<0.05),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4)治疗前,三组血清和结肠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分别是P<0.05vsP<0.001)。两两比较,血清和结肠IL-8水平温下组最高,明显高于温涩组与对照组(P<0.05与P<0.01),温涩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三组血清和结肠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温下组血清和结肠IL-8含量的下降幅度均最大,温涩组结肠IL-8表达水平的下降幅度最小。 (5)UC患者结肠EGF表达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温下组与温涩组结肠EGF表达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温涩组上升幅度最大,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 4结论 温下法与温涩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前临床特征和病变特点比较,发现温下组与温涩组在病程、临床表现、内镜分级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方面存在差别。提示温下组病程相对较短,以急性炎症为主,结肠黏膜损伤偏重;而温涩组病程长,急慢性炎症并重。治疗后疗效和免疫学指标分析,认为温下法与温涩法不仅在起效方面具有不同的时段性,而且其作用机制和环节也不相同。温下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是:①抑制早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过度增殖,调节亢进的细胞免疫功能;②抑制炎性介质NO、TNF-α和IL-8的大量表达,阻止炎性细胞的聚集。温下法主要通过以上方面,阻断免疫损伤过程,抑制黏膜损伤,促进黏膜愈合,并阻抑愈合后复发。温涩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是:①调节后期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失衡,改善全身细胞免疫状态;②增强对肠道黏膜有保护作用的EGF表达,促进黏膜损伤修复。温涩法主要从这两方面,调衡细胞免疫状态,加速损伤修复,促进黏膜愈合,并防止愈合后复发。因此,我们认为温下法主导抗炎、抑制损伤作用,温涩法发挥促进修复作用,而两者在调衡免疫和抗复发方面的作用机制具有不同的时段特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