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病理学研究
【6h】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病理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切脾预后关系的研究

第二部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树突状细胞病理特征的研究

第三部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尝试

第四部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边缘区增宽患者脾脏PCR的探讨

参考文献

综述1 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致谢

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通过光镜观察、形态学计量研究CITP患者脾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切脾疗效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CITP中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的变化。通过细胞培养方法研究探讨DC在ITP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PCR检测脾脏边缘区增宽患者脾脏B、T细胞基因重排情况,探究此类患者的鉴别诊断。结果我们发现CITP患者脾脏滤泡平均最长直径≥500μm和等圆直径≥400μm是切脾预后疗效好的形态学指标。 第一部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切脾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脾脏病理形态学参数变化与切脾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178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和35例因外伤切除的对照脾脏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对所有患者脾脏组织切片单位面积的滤泡总量,次级滤泡数量,滤泡平均最长直径、等圆直径,次级滤泡的生发中心、套区、边缘区的面积进行测量分析。5例ITP脾脏做了常规透射电镜观察。根据术后两周及一年的血小板数疗效标准将ITP患者分为近期有效组,近期无效组,远期有效组,远期无效组。 结果:ITP患者年龄和脾脏重量在有效组、无效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年龄与脾脏重量不能判断切脾后疗效。ITP患者单位面积脾脏组织的滤泡总量,次级滤泡数量在有效组和无效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CITP滤泡数量不能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次级滤泡边缘区面积在ITP患者近期有效组和无效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次级滤泡边缘区面积可作为判断近期疗效的形态指标。在ITP患者近期或远期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次级滤泡套区和生发中心面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CITP脾脏次级滤泡的套区、生发中心的面积大小不能作为判断切脾疗效的形态指标。CITP患者脾脏滤泡平均最长直径≥500μ m和等圆直径≥400μm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CITP患者脾脏滤泡平均最长直径和等圆直径能较好地判断切脾治疗的效果。47%的病例可见明显次级淋巴滤泡增多或增大。10.7%的病例可见脾滤泡边缘区增宽。电镜下可见大量吞噬细胞的残留血小板物质及脾窦血管内皮细胞“腺管样”排列。 结论:CITP患者脾脏滤泡平均最长直径≥500μm和等圆直径≥400μm是切脾疗效好的指标,尤其次级滤泡边缘区面积增宽可作为近期疗效好的形态指标。患者年龄与脾脏重量、脾脏单位面积的滤泡总量和次级滤泡数量对判断切脾的疗效无意义。 第二部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树突状细胞病理特征的研究 目的:比较树突状细胞(DC)在正常对照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组织的的形态和分布,探讨DC在ITP中的病理发生学机制。 方法:用免疫组化SPA检测20例ITP患者和20例正常脾脏组织中S-100蛋白、CD1a、CD21的分布表达情况;取20例ITP患者新鲜脾脏标本、5例正常外伤脾脏切除标本,研磨做成细胞悬液,取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做细胞点片,免疫组化SPA法检测S-100蛋白、CD1a、CD21阳性细胞的数量。取阳性细胞染色良好区域计数500个单个核细胞,计数阳性细胞的比例。5例ITP患者脾脏作常规透射电镜DC的超微结构。 结果:CD21滤泡树突状细胞阳性,阳性细胞有较长的突起,交错成筛网状在脾脏滤泡分布,主要位于生发中心内。S-100蛋白、CD1a并指树突状细胞阳性,阳性细胞突起长短不一,散在分布于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的T细胞区。ITP患者和正常脾脏中三种抗体的阳性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电镜下DC有更丰富的内质网。 结论: CITP时脾脏中的DC分布和数量无明显变化,超微结构提示可能有功能增强的表现。 第三部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尝试 目的:探讨从人脾脏组织培养DC的方法,尝试了解DC细胞在ITP有无功能的变化。 方法:提取6例ITP患者和1例正常外伤切脾新鲜脾脏中的单个核细胞,无菌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 结果:培养三天时就细胞出现突起结构,悬浮时呈毛刺装,贴壁即看到明显的树突结构,五至七天细胞渐渐聚集在一起,成团现象明显增多。 第四部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边缘区增宽患者脾脏PCR的探讨 目的:了解ITP边缘区增宽的脾脏是否存在异常克隆。 方法:用常规PCR法检测3例ITP边缘区增宽的脾脏的IgH和TCR γ基因重排的表达。 结果:两位患者有IgH基因重排,并属于CITP患者脾脏滤泡平均最长直径≥500μm和等圆直径≥400μm的切脾疗效好的病例,三例患者均未发现TCRγ基因重排。 结论:对于ITP患者脾脏边缘区增宽伴有IgH基因重排的病例,是否与切脾疗效有关,以及是否进展为单克隆性淋巴肿瘤,需进一步积累病例深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